“神光”系统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昆仑基地内部激荡起层层涟漪。这涟漪并非喧哗的庆功,而是一种更深沉、更内敛的信心涌动。每一位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和军方代表都清楚,他们见证的不仅仅是一件超级武器的诞生,更是一种全新防御理念的初步验证——至刚的“剑”与至柔的“锦”并非对立,而是文明壁垒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
庆功宴被简化为一次高效的内部总结会议。在会议上,羊羽和林夕共同听取了各技术部门的详细汇报。数据清晰地表明,“神光”系统在激发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和能量利用效率,均超出了理论模型的预测。尤其是在高能光束激发瞬间,那本应狂暴四溢、足以干扰基地精密设备的灵能余波,被弥漫在空气中的“生命织境”有效地吸收、缓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转化,成为了维持基地良性生物场的微弱养分。
“这并非偶然,”星脑维护组的老专家指着能量波动图谱,语气充充满了惊叹,“看这里,光束激发峰值时,基地内部的灵能背景波动曲线异常平滑,就像……就像有一双无形的手,稳稳地托住了即将倾覆的水杯。这种‘维稳’效应,对我们的星脑运行和长期高负荷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林夕补充道:“我们的‘生命织锦’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覆盖并优化了基地内部环境。它的原理,是基于生命场与灵能场的共鸣与调和。既然它能稳定内部,那么理论上,它也应该能够对外部一定范围内的能量侵袭,起到类似的缓冲和干扰作用。”
她的话语,在主控室内点燃了新的火花。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基地的全息结构图,以及外围那连绵起伏的昆仑山脉。
“你的意思是……”羊羽的手指在全息图上划过,将昆仑基地的核心区域与外围山体连接起来,“将这张‘网’,织得更大?”
“是的。”林夕目光坚定,“基地是我们的心脏和大脑,但仅仅守护核心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场’,一个能够覆盖昆仑山脉关键区域,甚至在未来能够延伸的更远的‘灵能缓冲带’或‘生命探测网络’。这不仅能提升基地本身的隐蔽性和防御纵深,更能为我们提供对周边广域环境的实时感知,提前预警任何异常的灵能活动。”
这个构想,比单纯优化内部环境要宏大和复杂无数倍。将微小的菌株、特定的植物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生命场,扩展到整个山脉尺度,这涉及到了生态学、能量场理论、环境工程以及超凡力量的深度融合,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壮举。
计划被命名为“昆仑之环”。
接下来的日子里,昆仑基地仿佛化身为一台高效而沉默的精密仪器,在“神光”利剑入鞘休整的同时,全力投入到“织锦扩网”的工程中。
风域湖研究所的团队成为了绝对的核心。他们在基地内建立了临时的生物培育中心,利用带来的优化菌株和“生命精粹”原液,大规模扩繁那些对灵能敏感、并能分泌特定信息素的特殊微生物。同时,植物学家和生态工程师们,根据昆仑山脉不同海拔、不同地貌的生态环境,精心筛选并快速培育了数种兼具顽强生命力、灵能亲和性以及特定信息释放能力的本土植物。这些植物不再是观赏性的盆栽,而是即将被播撒到群山之中的“活体传感器”与“场域接点”。
行动开始了。
数支由超凡者、生态工程师和安保人员组成的混合小队,携带着特制的、内嵌恒温恒压舱的播种无人机群以及液态菌株喷洒装置,从昆仑基地的多个隐蔽出口悄然出发,深入茫茫雪山。
无人机群如同迁徙的候鸟,按照预设的复杂航线,飞越冰封的河谷、陡峭的崖壁、茂密的原始林带。它们精准地将混合了特定菌株和营养基的“生态胶囊”投放到预定的坐标点。这些胶囊在接触土壤或冰雪后会自动降解,释放出休眠的菌株和初步的生长刺激素,使其能尽快在严酷的环境中定植。
同时,另一部分无人机则负责播撒那些特殊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同样经过“生命精粹”的预处理,萌芽率和抗逆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它们将被播撒在能量节点、地脉交汇处,或者仅仅是作为扩大覆盖范围的填充点。
地面上,小队成员们在关键位置,比如特定的山洞、水源地、古老的山脊线,手动埋设了更加复杂的“生物信标”。这些信标由特制的合金骨架构成,内部镶嵌着高浓度的“灵能信息素”缓释核心,以及微型的生命场感应和信号发射模块。它们如同神经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负责放大和协调一定区域内所有生命场产生的微弱信号。
这是一项浩大而细致的工程。队员们需要对抗极端的气候、复杂的地形,以及偶尔出没的、受到异常灵能影响的变异生物。但在严密的组织和强大的后勤保障下,“昆仑之环”的构建以惊人的速度推进着。
羊羽坐镇中枢,通过星脑和遍布基地的感应器,宏观地监控着整个“织网”过程的能量反馈。林夕则时常亲临一线,利用她超凡的感知力,微调着节点布置,确保生命场的共鸣达到最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开始显现。
首先察觉到异常的是基地外围的巡逻队。
“报告指挥中心,第三巡逻区,坐标Alpha-7,空气读数……有些奇怪。”通讯频道里传来巡逻队长略带困惑的声音,“不是污染,也不是能量泄漏。感觉……空气变得更‘清新’了,呼吸起来有种在森林里的感觉,而且精神上的疲惫感消除得很快。”
类似的报告从不同方向陆续传来。巡逻队员们发现,在一些原本让人觉得压抑、甚至隐隐不安的区域,那种负面的感觉正在消退。一些常年被薄雾笼罩的山谷,雾气似乎变得稀薄而通透,阳光能更多地洒落下来。甚至有一些敏感的队员声称,在夜晚,他们似乎能看到某些特定区域的植物,散发着极其微弱的、如同萤火虫般的柔和绿光。
星脑接收到的来自那些“生物信标”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些主观感受。数据显示,以昆仑基地为核心,一个半径正在不断扩大的环形区域内,环境的平均灵能背景辐射正趋于稳定和中和,那些代表着“深渊”残留或未知干扰的异常灵能波动,要么被稀释,要么被某种力量巧妙地“屏蔽”或“引导”开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初步成型的“昆仑之环”,开始展现出其作为预警网络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