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34章 生命隐喻

第234章 生命隐喻(1 / 2)

林夕那个将“深渊之核”能量释放模式类比为生命活动的想法,如同在密闭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高维度的天窗,新鲜而富含氧气的空气瞬间涌入。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物理学的藩篱,将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复杂系统科学的层面。

羊羽的行动力是惊人的。在得到林夕初步构想的第二天,一份来自全国顶尖科研院所的专家名单和调令请求就摆在了更高层领导的案头。名单上不仅有理论物理学家、激光工程专家,还包括了系统生物学家、复杂网络研究者、甚至还有一位专攻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态学的年轻天才。这种跨学科的组合在风域湖基地的历史上堪称罕见,甚至有些“不伦不类”,但也充分体现了羊羽对林夕思路的无条件支持和高层对“龙御星轨”项目打破常规的默许。

一周后,一个全新的、代号为“生命隐喻”的交叉学科研究小组正式成立,与之前的“新型能量核心”预研小组合并,仍由林夕总负责。小组的第一次全体会议,气氛颇为奇特。

物理学家们正襟危坐,习惯性地用公式和定理思考;而生物学家们则更倾向于用模式、节点和动态平衡来描绘世界。最初的交流难免存在隔阂,如同两个使用不同语系语言的部落初次会面。

“能量场的‘代谢通路’?林政委,这个比喻很生动,但具体到物理模型,我们该如何量化这种‘代谢’?它的‘底物’和‘产物’是什么?”一位资深物理学家谨慎地提问,语气中带着一丝怀疑。

那位年轻的生物信息学专家,名叫苏桐,却显得异常兴奋:“太有意思了!如果我们把每一次能量脉冲视为一次‘刺激’,把能量涡旋的形态变化视为‘响应’,或许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刺激-响应’网络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海量失败实验数据中逆向推导出潜在的‘调控规则’!”

“机器学习?算法?”另一位材料学家皱起眉头,“我们面对的是极端物理条件下的能量规律,不是大数据分析。这种黑箱模型得出的结论,可靠吗?”

林夕耐心地听着双方的讨论,她没有强行弥合分歧,而是引导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目标上。“各位老师,我们聚集在这里,不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答案,而是因为我们共同面对着一个用现有单一学科知识无法完美解释的难题。‘生命隐喻’只是一个启发性的框架,目的是帮助我们摆脱思维定式。物理的严谨性是基石,而复杂系统的方法则可能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她示意苏桐将他的初步想法投影出来。“苏博士的建议值得尝试。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完全信任算法得出的结果,但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强大的‘探矿’工具。从我们过去数月积累的、包括大量‘失败’数据在内的能量场时序数据中,算法或许能发现一些人眼难以察觉的、微弱的关联性或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反过来为物理模型的修正提供线索和假设。”

她转向物理学家们:“而各位老师的任务,就是对这些算法发现的‘模式’进行物理意义上的解读和验证。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是数据驱动与理论驱动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林夕的定位清晰而务实,她将看似对立的两种研究方法巧妙地整合成了一个互补的闭环。物理学家们虽然仍持保留态度,但至少愿意看看这些“外行”能玩出什么花样。生物和信息学家们则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会议结束后,“生命隐喻”小组高速运转起来。苏桐带领的数据分析团队,首先对过去所有实验,尤其是那些能量场失控或失败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彻底的清洗和标注。他们不再仅仅关注峰值功率、稳定性等传统参数,而是将整个能量场的时空演化视为一个动态网络,提取了数以千计的特征维度,如涡旋的生成速率、空间关联性、能谱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等。

随后,多种无监督和半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被应用于这片数据的“深海”,试图挖掘出隐藏的规律。这个过程如同在茫茫星海中寻找那些肉眼不可见,却对引力平衡至关重要的暗物质节点。

与此同时,林夕并没有完全依赖数据挖掘。她将自己沉浸在跨学科的文献中,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系统生物学关于细胞信号通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最新成果。她常常在白板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左边画着能量场的偏微分方程,右边画着生物系统的调控网络,试图在抽象的数学结构上寻找共通点。

夜深人静时,她甚至会调用基地的权限,浏览一些非保密领域的生物学前沿研究,比如关于某些极端微生物能量代谢的独特方式,或者神经网络中信息传递的混沌边缘效应。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在她的大脑中不断碰撞、重组。

几天后,苏桐团队有了第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他们的模型在分析多次失败实验的初期数据时,识别出了一种极其微弱、此前一直被忽略的高频振荡信号。这种信号在能量场最终失控前,会呈现出一种特定的“预兆模式”——就像生物体在应激反应前某些激素水平的微妙变化。

“看这里,”苏桐指着屏幕上一条几乎淹没在噪声中的曲线,“在主流能量指标还看似平稳的时候,这个频率在thz波段的小信号已经开始出现规律的增强和频率微调。我们的模型显示,这个信号的特定模式,对预测后续能量场是否失稳,具有超过80%的早期预警价值!”

这个发现让物理学家们大为惊讶。他们立刻调出原始数据,放大那个频段,果然看到了模型所指出的信号。“我们以前一直认为这是设备噪声或背景干扰……”一位物理学家喃喃道,“从来没想过它可能携带着系统稳定性的关键信息!”

林夕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这像不像是生命体的‘微弱信号’?比如,细胞在凋亡前会释放特定的‘死亡信号’?这个thz振荡,也许就是‘深渊之核’能量系统内部某种临界状态的‘信使’!如果我们能实时监测并解读这个信号,或许就能在失控发生前进行干预,实现主动稳定!”

这个类比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研究重点立刻转向了对这个“预兆信号”的物理本质溯源及其主动控制可能性上。物理团队开始构建新的理论模型,试图解释这种高频振荡的来源;而工程团队则开始设计新的传感器和反馈控制回路,目标是捕捉并响应这个微弱的“脉搏”。

就在“生命隐喻”小组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陈明远院士的材料团队也迎来了转机。

那次成功制备出部分有序结构薄膜的实验,虽然结果不稳定,但给了他们至关重要的参考点。陈院士带领团队对那次实验的所有参数,包括环境温度、湿度、甚至地球磁场当日的微小波动,都进行了反复的、近乎偏执的复盘和相关性分析。

他们发现,成功的关键可能不在于维持某个参数的绝对稳定,而在于几个关键参数(如等离子体功率、基底温度、反应气体分压)之间需要保持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协同变化关系。这种关系极其微妙,就像在刀尖上跳舞,任何一个参数的微小偏离都会破坏整个“舞蹈”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