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33章 智慧是思维的火种

第233章 智慧是思维的火种(1 / 2)

“龙御星轨”项目启动会的激昂与灯火通明,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在风域湖基地乃至更广阔的科研战线上激荡起层层涟漪。但在这波澜壮阔的表象之下,是无数细微、精密甚至枯燥到极致的具体工作。蓝图上的宏伟构想,需要一砖一瓦地转化为现实。

羊羽和林夕迅速切换回高速运转的模式。与“龙行天下”项目时期相比,他们肩上承载的压力呈几何级数增长。300兆瓦,这个数字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头。它意味着激光器核心增益介质的能量密度、散热系统的效率、光学元件的承载极限、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都必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项目指挥部成立了十几个核心技术攻关小组,分别对应能源核心、增益介质、冷却系统、光束控制、精密光学、材料工艺等关键领域。羊羽作为总负责人,需要宏观把控所有方向的进展,协调难以计数的资源冲突和技术接口问题。而林夕则深入一线,她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个实验室和会议室,以其超凡的技术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帮助各个小组梳理技术路径,破解瓶颈难题。

启动会后的第三天,一场关于能源核心方案的激烈争论在指挥部会议室爆发。

“采用传统的多模块并联叠加方案,技术风险相对可控,我们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一位资深的能源系统专家坚持道,“300兆瓦虽然高,但通过增加模块数量,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但那样系统的体积和重量会变得极其庞大!能量转换效率也会因为复杂的并联结构而打折扣!”另一位年轻些、主张采用基于“深渊之核”能量特性新构型的研究员立刻反驳,“‘龙御星轨’要求的是高机动性和快速响应,笨重的系统根本无法满足战略需求!我们必须突破!”

“新构型?谈何容易!‘深渊之核’的能量释放规律我们至今未能完全掌握,稳定性如何保证?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老专家敲着桌子,情绪激动。

会议室里充满了火药味。支持稳健路线和主张激进创新路线的两派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龙御星轨”项目面临的典型困境:是沿用相对成熟但可能无法满足终极性能要求的技术,还是冒险踏上一条充满未知但潜力巨大的新路?

羊羽坐在主位,沉默地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林夕则快速翻阅着双方提交的技术论证报告,眉头微蹙。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依旧没有结果。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羊羽,等待他做出最终决策。

羊羽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看向了林夕:“林夕,你的看法?”

林夕合上手中的平板,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冷静:“我认为,我们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无论是纯粹的多模块并联,还是完全依赖尚未成熟的新构型,都存在明显短板。”

她走到会议室前方的电子白板前,快速勾勒出一个简化的系统结构图。“或许,我们可以考虑一种混合架构。核心部分,采用经过‘龙行天下’项目验证的、相对成熟的模块化设计作为基础和稳定输出保障,确保系统的基本盘可靠。同时,划拨专项资源,成立一个精干的尖端小组,并行攻关基于‘深渊之核’原理的新型高能量密度核心。一旦新核心取得突破,可以像‘插件’一样,无缝集成到现有架构中,瞬间提升系统的峰值功率和能量品质。”

她停顿了一下,环视众人:“这就像建造一座大厦,我们先打好坚实的地基和主体结构,同时研发更轻、更坚固的新型材料,待技术成熟后,用于更高层的建设或关键部位的强化。这样,既保证了项目进度不受未知风险拖累,又为未来的性能飞跃留下了空间和接口。”

这个“混合架构”的思路,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僵持的局面。它既考虑了工程实现的稳健性,又保持了技术前进的锐气。

羊羽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点了点头,一锤定音:“就按林政委的思路办。能源核心组,立即按照混合架构方案,重新制定详细的技术路线图和节点计划。同时,成立‘新型能量核心’预研小组,由林夕同志直接牵头,集中最优势的资源进行攻关。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既要走得稳,也要看得远。”

这个决策,巧妙地将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转化为并行不悖的动力。会议室的紧张气氛顿时缓和下来,争论的双方都找到了新的方向和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林夕的价值,她总能在一片混沌的技术迷宫中,找到那条最清晰、最可行的路径。

就在能源核心争论平息的同时,在基地深处另一栋守卫更加森严的实验楼内,陈明远院士领导的材料团队,正面临着一场更为隐秘和关键的攻坚战。他们的目标,是制造出能够承受300兆瓦级激光反复冲击的光学涂层和关键部件材料。

实验室里,各种尖端设备发出低沉的嗡鸣。高温炉散发着灼人的热浪,真空沉积舱内闪烁着诡异的辉光。研究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像太空人一样在设备间穿梭,记录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

陈院士站在一个透明的观察窗前,眉头紧锁,盯着里面正在进行的一次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实验。舱室内,一片特制的基底材料上,正试图生长出那种具有“有序缺陷结构”的神秘薄膜。

“参数还是不对,”陈院士喃喃自语,语气中带着疲惫和执着,“能量场起伏超过千分之三,缺陷结构的自组织过程就会被打乱,得到的要么是混乱的非晶态,要么是普通的多晶,根本无法重现那次‘幸运’的结果。”

那次意外获得的样品,就像海市蜃楼,给了他们希望,却又难以触及。理论模型推演了无数次,但实际的工艺窗口极其狭窄,对温度、压力、气体比例、等离子体功率、磁场强度等数十个参数的控制精度要求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院士,第三十八批次的结果出来了。”一名助手拿着刚打印出的数据分析报告走过来,声音低沉,“结构有序度只有目标值的百分之十五,热稳定性测试……在预设能量负荷下,三秒内就失效了。”

失败,又一次失败。实验室里的气氛有些压抑。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尝试了无数种参数组合,但距离目标依然遥远。

陈明远接过报告,仔细地看着上面的图谱和数据,良久,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

“不要气馁。”他的声音虽然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科学探索就是这样,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但每一次失败,都排除了一个错误的选项,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他走到一块白板前,上面画满了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物理模型。“我们从这次失败中能学到什么?看这里,沉积速率和等离子体震荡频率的关联曲线,出现了一个异常峰值……这或许意味着,在某个特定的瞬态条件下,能量场会达到一种奇特的平衡……”

陈院士仿佛忘记了疲惫,重新投入到对失败数据的剖析中。他的专注和热情感染了周围的团队成员。大家重新围拢过来,开始新一轮的讨论和推演。对他们而言,这片微观世界里的“无序”与“有序”之战,其激烈程度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指挥部里那些宏观的战略决策。因为他们是“龙御星轨”的基石铸造者,他们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那柄利剑能否顺利出鞘。

就在风域湖基地为“龙御星轨”全力奋战之时,遥远的国际舞台上,暗流愈发汹涌。

“普罗米修斯基金会”并未因“龙行天下”系统的部署而显露出丝毫退缩的迹象。相反,其活动更加隐秘而高效。多家与国际航运、卫星通信、深海勘探相关的跨国公司,近期出现了异常的资金流动和技术整合迹象。一些边缘地区的武装冲突中,开始出现性能远超现有水平的电子干扰设备和定向能武器雏形,虽然经过精心伪装,但其技术脉络隐隐指向“普罗米修斯”的风格。

更令人不安的是,全球多个天文观测机构和太空监视网络,都监测到近地轨道上数颗身份不明的卫星进行了诡异的变轨机动。这些卫星编号模糊,归属成谜,其轨道参数经过精密计算,恰好能够对某些关键区域形成间歇性的、难以追踪的监视或潜在干扰能力。有分析认为,这极有可能是“普罗米修斯”正在悄悄布设的“星链”系统的前哨或试验品。

一份高度加密的情报简报被送到了羊羽的桌上。简报详细分析了这些动向,并附上了情报人员的评估:“‘普罗米修斯’似乎正在加速推进其‘全球即时打击与监控网络’的构建。其技术适应和反制速度超出预期。‘龙行天下’系统形成的威慑窗口期,可能比我们预估的还要短。”

羊羽看完简报,走到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夜色中的风域湖基地灯火通明,如同黑暗中的一座科技堡垒。但在这片光明之外,是更深沉的、潜藏着巨兽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