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19章 冰封的海洋

第219章 冰封的海洋(2 / 2)

2. 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增加布放式海底观测节点(包含地震仪、水听器、甲烷浓度传感器、海流计等),构成一个长期监测网络,实时监控可燃冰层的稳定性变化和任何异常甲烷泄漏。

3. 样本获取能力:升级深海钻探系统,目标是具备获取长达200米的保压岩芯的能力,以便直接获取完整的可燃冰样本,用于实验室分析其物理性质、气体组成、以及内部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群落。

4. 防卫与应对能力:鉴于潜在的敌对势力干扰和未知深海风险,“龙脉”系统的搭载平台100兆瓦虽仍需时日,但“探索一号”本身将集成更强大的水下无人潜器(AUV\/RoV)集群,这些潜器不仅用于勘探,也具备一定的水下警戒、干扰和低强度对抗能力。同时,舰艇的自身防卫武器系统也进行了相应升级。

5. 数据处理与通信:加装新的超级计算模块,实现勘探数据的船载实时处理和解译。升级卫星通信系统,确保与岸基指挥中心的高带宽、高保密性数据链路的畅通。

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项目倾斜。国内最顶尖的深海技术研究所、船舶设计单位、装备制造企业被秘密动员起来,协同攻关。

与此同时,安全部门的压力陡增。周局长亲自约谈安全负责人,要求将安保等级提升至战时状态。

“内部清查要更彻底,范围要扩大到所有可能间接接触项目信息的后勤、行政人员。对外,要加强对所有可疑动向的监控,特别是‘墨丘利’组织,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我要知道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可能渗透进来的渠道。”周局长的指令斩钉截铁,“必要时,可以采取非常规手段,确保项目和核心人员的绝对安全。”

琼斯博士也感受到了这种紧张气氛。他的活动范围受到更严格的限制,所有对外通信被严密监控,甚至与他接触的研究人员也被告知要保持“合作但谨慎”的态度。他本人似乎对此表示理解,甚至主动配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可燃冰特性及其与生物变异可能关联性的理论研究上,提供了几个值得关注的技术切入点,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但安全部门对他的评估报告依旧标注着“高风险,高价值,需持续重点关注”。

他要求再度调用黑色密码箱控制系统,虽然现在只是一个系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操作意义。琼斯的申请被批准,使用密码箱时在在严密的监控状态下进行。

林夕几乎是连轴转。她不仅要参与“探索一号”改装的技术论证,特别是探测设备的数据融合与解释算法,还要指导团队对海试中发现的“龙脉”极高频谐振进行更深入的物理机理建模,同时她自己的论文引发的国际学术交流也需要她抽出时间处理。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清瘦了些许,但眼神却越发锐亮。

夜深人静时,她常常会看着KL海沟的地图,那被标记出的巨大可燃冰层,如同一条沉睡的冰龙,潜藏在深暗的海底。它既是希望的宝库,也是悬于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羊羽推开她办公室的门,端来一杯热牛奶:“还在看?休息一下吧。”

林夕接过牛奶,温度透过杯壁温暖着她的手:“只是在想,大自然究竟还隐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和力量。我们以为征服了世界,其实只是触碰到了它最浅层的表皮。”

“所以我们才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保持敬畏,但也要有勇气去揭开面纱。”羊羽站在她身边,一同看着地图,“‘探索一号’改装进度比预期快,预计下个月就能完成第一阶段坞内工程,进行后续海试。”

“我们要尽快下去,”林夕语气坚定,“必须赶在任何人之前,搞清楚那里的真实情况。”

几天后,一份来自最高层的绝密指令送达风域湖研究所。

指令充分肯定了风域湖团队的发现和研判,同意立即启动针对KL海沟“源初之密”的专项深海勘探计划,代号——“深蓝探针”。

计划被赋予最高优先级和无限开火权(在遭遇敌对攻击时),要求调动一切必要资源,务必率先获取核心区域的关键数据,评估风险,并制定后续策略。

指令最后强调:此事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乃至全球战略稳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深蓝探针”计划,正式启动。

风域湖这座静谧的湖泊之下,澎湃的已不仅仅是科技的激流,更承载着关乎国家命运和人类未来的重大使命。

“探索一号”即将以全新的面貌,再次驶向那片深蓝,驶向那片隐藏在冰封之下、既蕴藏着无限可能又暗藏着致命危机的未知之境。

而风暴,似乎也感知到了这坚定的意志,正在更深、更暗处加速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