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19章 冰封的海洋

第219章 冰封的海洋(1 / 2)

“探索一号”的回归并非任务的终点,而是新一轮攻坚的起点。海试成功的兴奋感迅速被转化为严谨务实的工作效能。风域湖研究所的核心团队,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在周局长的统筹和羊羽、林夕的直接带领下,高效运转起来。

对“龙脉”海试数据的深度分析持续了数日,得出了大量宝贵结论,为系统的最终定型和小规模列装铺平了道路。然而,所有人的心头都还悬着另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对KL海沟“源初之密”的实质性勘探。

海试期间,“探索一号”搭载的多种通用探测设备并未闲置,在“龙脉”测试间隙,它们对预定海域进行了大范围、初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普查。这些数据虽非专门针对KL海沟最深处,但其覆盖范围和精度已远超以往任何一次区域性调查。

数据分析室内,巨大的屏幕上正滚动显示着经过超级计算机处理后的初步普查结果。林夕、羊羽、杨院长、赵建明工程总师以及地质、海洋领域的几位资深专家齐聚一堂,气氛严肃而专注。

“各位请看,”一位头发花白的地质学家指着屏幕上KL海沟中段的区域地震剖面解释图,“我们通过多波束测深和深层穿透地震波联合反演,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海沟底部约2500米至3000米水深处,存在一个规模极其巨大的海底沉积层,其声学特征和波速响应与常规深海沉积物存在显着差异。”

图像上,代表海沟底部的强反射界面之下,是一片厚度稳定、内部结构呈现特殊平行纹层和模糊空白反射特征的异常区域,其分布范围极广,沿着海沟走向延伸。

“它的分布相当连续,”另一位海洋学家补充道,他操控着控制杆,将画面切换到三维地形与异常区域叠加图,“宽度在50到60公里之间,沿着KL海沟主轴线延伸,我们目前追踪到的长度已经接近1400公里。这还只是我们本次普查覆盖的区域,实际范围可能更大。”

林夕凝神看着那被特殊色彩标注出来的、宛如一条蜿蜒巨龙的庞大结构,心脏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她调出该区域的热流值异常图、以及少量可控源电磁法(cSE)探测的初步电阻率数据。

“热流值明显低于周边正常洋壳区域,”林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cSE数据显示,该层位具有异常的高电阻率特征。这些……都与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的赋存特征高度吻合。”

杨院长扶了扶眼镜,凑近屏幕:“厚度估算呢?”

“根据地震波双程走时计算,结合我们有限的地震速度谱分析,这个疑似可燃冰层的厚度非常稳定,普遍在90米到150米之间,局部区域可能更厚。”地质学家回答道,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这个厚度……远远超过目前世界上已知的任何单一海底可燃冰矿藏。其储量……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90到150米的纯可燃冰层?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其下可能还有更厚的伴生沉积层,意味着其下可能封存着更为巨量的甲烷气体,意味着一个足以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甚至地缘政治格局的超级宝藏,就静卧在数千米深的海底。

“怪不得……怪不得会有‘鲸落之门’事件,怪不得会有那种奇异的能量反应和生物异变。”羊羽沉声道,目光锐利,“如此巨大的可燃冰封存体,其稳定状态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地质平衡系统。任何外部的扰动——无论是自然的地壳活动,还是……人为的钻探或能量冲击,都可能破坏其稳定性,导致甲烷气体大规模泄漏。”

甲烷,是强大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如此巨量的甲烷如果瞬间释放,不仅可能引发海底滑坡、海啸等地质灾害,更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灾难性影响。而高压甲烷环境,以及其氧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特殊能量场和化能合成生态系统,或许正是那些变异生物得以出现和生存的温床。

羊羽说:可燃冰作为一种能量密度高、清洁高效的新型战略能源,其特性可能引发一些军事应用联想。1立方米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约160立方米天然气。这种高能量密度的特性,理论上对于需要高能燃料的装备,如某些导弹、无人机、水下推进系统,海上钻井平台具有有巨大的吸引力,有望提升其续航能力或动力输出。

“源初之密……”林夕轻声呢喃,“原来,‘源初’可能并非指代某种外星或超古代文明,而是指代这封存于远古、构成生命碳循环基础之一的、最原始的碳氢能量来源——甲烷。而‘密’,既是宝藏,也是危机重重的秘密。”

科学上的巨大发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但也瞬间让所有人意识到了其背后蕴藏的巨大风险和责任。

“立刻将初步分析结果形成绝密报告,上报最高层。”周局长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下达指令,他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这个消息,必须严格封锁在我们最高决策层和核心研究团队内部。一旦泄露,引发的将是全球性的疯狂和难以预料的冲突。”

所有人都清楚,KL海沟并非华夏专属经济区,而是国际公海。如此巨大的能源宝库,足以让任何国家、任何势力为之铤而走险。此前各国对其兴趣寥寥,只因勘探难度极大且成本高昂,传统认知中其资源丰度未必值得投入。但现在,风域湖的初步普查结果,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

“墨丘利”组织的异常动向、暗网上针对KL海沟数据和“高能射线痕迹”的悬赏,此刻似乎都有了更合理的解释——或许某些势力已经通过其他不为人知的渠道,捕捉到了KL海沟异常的冰山一角,只是远没有风域湖团队掌握得如此清晰和确凿。

“我们的时间窗口可能比预想的还要短。”羊羽在内部会议上指出,“必须立刻启动对KL海沟最深点的精确勘探,掌握‘源初之密’核心区域最详实的第一手数据,评估其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监测、保护乃至安全开发预案。否则,一旦被其他势力抢先,或者对方在情报不完整的情况下进行鲁莽勘探引发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探索一号”的深度改装计划被提升至最高优先级。赵建明工程总师带领团队日夜不休,基于初步普查结果反馈,进一步优化改装方案。

重点强化了几个方面:

1. 精密勘探能力:加装更先进的多通道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系统、大功率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仪(cSE)、高精度热流探针阵列、以及用于测量海底渗漏气体的激光光谱仪。这些设备将用于精确绘制可燃冰层的三维分布、厚度、饱和度以及其下的气体迁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