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院长与李书记的视察,恰似一阵强劲的东风,为“龙脊”项目的预研阶段正式扬起了奋进的风帆。刹那间,研究所内的气氛陡然升温,仿若置身于高能粒子即将激烈碰撞的临界空间,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期待交织的静电气息。
项目启动会精心定在领导视察后的第三天。能容纳两百人的综合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连走廊与后排的空地都站满了人。不同科室、不同年龄段的研究人员们,脸上无一例外都写满了期待与凝重。10兆瓦连续输出,这一数字宛如一颗投入心湖的巨石,在每一位激光领域从业者的心中激起层层澎湃的涟漪。
羊羽稳步走上讲台,身后那巨型柔性屏幕上,一幅“龙脊”项目的概念图震撼呈现——一条由无数璀璨光束汇聚而成的金色巨龙,于深邃的深蓝色背景中蜿蜒盘旋,龙首昂扬向天,龙脊闪烁着令人心生敬畏的光芒,仿佛在预示着这个项目将开启一段非凡的征程。
“各位同事,”羊羽的声音透过扩音系统,清晰而有力地传遍报告厅的每一寸空间,沉稳且充满力量,“今日,我们正式踏上‘龙脊’项目的征程。这绝非一次寻常的技术攻坚,而是对我们研究所,乃至整个中国激光技术水平的极限挑战。”
他有条不紊地回顾了国际高能激光领域的发展脉络,着重剖析了实现10兆瓦连续输出所面临的重重技术壁垒。“热管理、光学材料、光束质量控制、能源供应,这四座巍峨大山横亘在我们前行的道路上。”羊羽一边切换着ppt,一边展示着一系列令人望而却步的技术难题,“其中任何一座,都有可能成为项目推进的‘拦路虎’,让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台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全神贯注地消化着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气氛凝重得仿佛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声。
“然而,”羊羽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扫过全场,“‘龙鳞’与‘深空之眼’的辉煌成就已充分证明,我们拥有国内顶尖的激光技术团队,具备攻克看似不可能难题的实力。‘龙脊’将是我们集成创新能力的集中彰显,它并非从零起步,而是依托我们已有的技术积累,向着更高的巅峰发起冲锋。”
紧接着,羊羽公布了项目的初步组织架构。他亲自挂帅担任项目总指挥,林夕负责全面协调与思想工作。下设五个核心小组:光学系统组由资深光学专家、年近六旬的赵建明研究员领衔;热管理组由年仅三十七岁却在冷却技术领域已崭露头角的方启航博士执掌;能源供应组由经验丰富的电力专家刘建军高工引领;控制系统组由“深空之眼”项目的核心骨干、年轻的控制天才苏小满担纲;系统集成与测试组则由李明出任组长。
架构公布后,台下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位资深研究员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尤其是光学系统组的部分成员,对方启航担任热管理组组长一事,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质疑与不满。
林夕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微妙的反应。她接过话筒,补充说道:“项目组架构是经过所领导与各科室主任充分研讨后确定的,全面综合了技术专长、项目经验以及团队协作的实际需求。各小组负责人会后将收到详尽的任务清单与时间表,务必在一周内提交具体的实施方案。”
启动会结束后,研究所内的紧张氛围愈发浓烈。无论是走廊、食堂,还是深夜的实验室,“龙脊”项目都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
然而,最初的矛盾在光学系统组和热管理组之间悄然滋生。
依据项目规划,这两个小组需紧密协同,攻克最为关键的技术难题——如何确保光学元件在10兆瓦连续激光的猛烈轰击下仍能稳定工作。这要求光学组提供能够承受极端热负荷的材料与镀膜,而热管理组则要设计出高效的冷却方案,防止光学元件因过热而损毁。
周一上午的首次协调会上,矛盾便初露端倪。
光学系统组负责人赵建明,作为研究所的元老,行事风格稳健保守,但经验极其丰富。他坚持采用相对成熟的复合陶瓷材料作为主要光学基底,并配以多层金属镀膜以增强散热效果。“这套方案在‘龙鳞’项目中已得到充分验证,可靠性毋庸置疑。”赵建明推了推老花镜,语气不容置疑。
热管理组的方启航却提出了不同见解:“赵老师,我对您的经验满怀敬意,但‘龙鳞’与‘龙脊’的功率密度不可同日而语。依据模拟测试结果,您推荐的方案在持续工作73秒后,中心温度便会超过临界值。”
“模拟毕竟只是模拟,”赵建明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间歇性工作来避免过热问题。连续输出一小时只是理论要求,实际作战或应用场景未必需要如此极端的连续工作状态。”
方启航年轻气盛,不假思索地反驳道:“可项目指标明确要求具备连续工作能力,我们绝不能一开始就降低标准。我提议至少考虑新型金刚石 - 铜复合材料与微通道冷却方案,模拟显示这种组合能够将峰值温度降低40%。”
“金刚石 - 铜复合材料?”赵建明嗤笑一声,“小方,你清楚那种材料的价格吗?而且其加工难度极大,根本不适合大规模工程化应用。我们从事的是工程项目,并非撰写学术论文。”
会议最终不欢而散,两个小组各执一词,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首次协调会未能达成任何共识。
羊羽得知此事后,并未即刻介入调解。他深信技术层面的争论实属正常,甚至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但他私下找到林夕,嘱托她密切关注两组之间的协作动态。
“赵老师是所里的资深前辈,经验丰富,但有时难免过于保守;方博士年轻有为,勇于创新,但在工程经验方面有所欠缺。”羊羽分析道,“两人的技术路线各有优劣,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的支点。”
林夕点头表示认同:“我会分别找他们沟通交流,绝不能让技术分歧演变成个人矛盾。”
然而,还未等林夕采取行动,冲突已在实验室骤然爆发。
周三下午,光学实验室里,赵建明团队正专注地测试一批新到的光学镜片。方启航不请自来,带着自己的温度测量设备,欲直接对赵团队所采用的镜片散热性能进行测试。
“赵老师,我只是想收集一些实际数据,完善我的热模型。”方启航解释自己的来意。
赵建明明显面露不悦:“小方,你的测试会干扰我们的光学性能测量。若要测试,也需遵循正规流程,不可随心所欲。”
“只需十分钟,不会耽误你们正事。”方启航坚持道,已然开始布置传感器。
赵建明的一名博士生试图阻拦:“方博士,这样做确实不妥...”
就在双方推搡之际,一台精密的光学调整架不慎被碰倒,上面价值数十万的测试镜片摔落在地,瞬间裂成数片。
实验室刹那间陷入死寂。
赵建明脸色铁青,指着门口对方启航怒喝道:“出去!马上出去!”
方启航也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惊得愣住,没想到会酿成如此后果:“赵老师,实在抱歉,我并非有意...”
“我叫你出去!”赵建明几乎是在咆哮。
此事迅速在整个研究所传开。羊羽和林夕不得不中断手头的另一个会议,紧急赶来处理这场意外冲突。
当晚,所长办公室内气氛压抑凝重。
赵建明和方启航分别坐在沙发两侧,彼此刻意回避对方的目光。羊羽伫立在窗前,背对着他们;林夕则坐在办公桌旁,详细记录着事情的经过。
“价值八十四万的镜片,就因你们的意气用事毁于一旦。”羊羽转过身,声音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更关键的是,项目刚刚起步,团队协作便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你们觉得‘龙脊’还有成功的可能吗?”
方启航率先打破沉默,语气中满是委屈:“羊所长,我只是一心想尽快获取数据完善模型。赵老师他们始终不愿提供样品供我们测试,我才出此下策...”
赵建明立刻反驳:“我们的光学测试有着严格的流程与计划,绝不能因你一人的需求就打乱整个小组的工作安排!况且你未经许可擅自闯入实验室,这严重违反了规定!”
“我只是想推动项目进度!若依照你们保守的方案,热管理根本无法达到指标要求!”
“你的激进方案才不切实际!你所用的材料和结构根本无法实现工程化!”
两人再度针锋相对起来。
“够了!”羊羽提高音量,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我不想听你们相互指责。问题已然发生,当下需要的是解决方案以及避免重蹈覆辙的措施。”
林夕适时出面调解,语气和缓却坚定:“赵老师、方博士,我们都深知你们对项目的热忱与责任心,但行事方法至关重要。技术分歧应当通过正规渠道沟通解决,而非采取此类私自行动。”
她转向方启航:“启航,你急于获取数据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尊重其他小组的工作安排与实验室管理规定。明日撰写一份详细检查,同时申请正式的光学样品测试流程。”
接着又对赵建明说:“赵老师,启航所在的热管理组确实急需光学样品的数据,请你们小组尽快安排提供备用样品,支持他们的测试工作。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各组的协同共进。”
羊羽最后拍板定调:“从明天起,建立各组技术协调例会制度,每周二、周四上午必须召开联合会议,我和林政委会轮流参加。任何技术分歧若超过48小时仍未解决,务必上报所领导裁决。”
处理完这场冲突,已是晚上九点多。羊羽和林夕站在办公室窗前,凝望着依旧灯火通明的实验大楼。
“才刚开始就遭遇这般问题,”林夕轻叹一声,“10兆瓦的项目着实不易。”
羊羽目光深邃而长远:“技术难题尚属可解范畴,此类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问题才最为棘手。赵老师和方博士本身并无过错,只是思维方式与工作风格差异过大。”
“是否需要调整小组负责人?不行就把陈东升、张磊调进来。”林夕试探着询问。
羊羽缓缓摇头:“暂时无需变动。赵老师经验丰富,能为我们规避诸多弯路;方博士虽行事激进,但恰恰是这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有可能带来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寻得平衡。陈东升、张磊、秦工、马工还有更为艰巨的难题亟待攻克。”
他沉思片刻后,说道:“我有个想法...”
翌日,羊羽宣布成立一个特殊的技术攻关小组——“龙脊尖刀组”,由他亲自挂帅,从各小组抽调骨干成员,专门负责解决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难题。首个任务便是破解光学系统与热管理的接口难题。
尖刀组的首次会议在综合楼的特殊会议室举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羊羽还邀请了食堂的王师傅担任“特别顾问”。
会议伊始,王师傅推着一辆餐车步入会议室,车上摆放的并非寻常的茶水咖啡,而是几种精心特制的饮品与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