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光透过高大的白杨树,在激光研究所实验大楼外投下斑驳光影。距离“龙鳞”与“深空之眼”两个重大项目完成不到一个月,研究所院内已经恢复了那种特有的紧张而有序的节奏。
早上七点十五分,羊羽站在研究所主楼前的小广场上,望着面前这栋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元素的建筑。大楼外墙采用了新型光电材料,能够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调节透光率,远远望去如同一块巨大的激光晶体镶嵌在天地之间。
“哥,看入神了?”林夕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递过一杯还冒着热气的咖啡,“十分钟后杨院长和李书记就到,你倒有闲情在这里欣赏建筑美学。”
羊羽接过咖啡,嘴角微扬:“不是欣赏美学,是在想这栋楼能不能撑住下一个项目的折腾。”他指了指大楼西侧刚刚加固过的外墙,“10兆瓦,就象蠕动的龙脊,是欲望,是希望,是巨龙潜在的力量。”
林夕会意地点头,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作为激光研究所最年轻的所长和政委,他们刚刚带领团队完成了两个被业内认为“不可能”的项目,而现在,“龙脊”10兆瓦激光项目已经悄然进入预演阶段。
“放心吧,‘龙脊’的基础设计比这栋楼牢固多了。”林夕抿了一口咖啡,目光投向远处正在缓缓开启的研究所大门,“走吧,迎接领导去。”
七点三十分整,两辆黑色轿车平稳驶入研究所院内。杨稼轩院长和李国栋书记先后下车,与迎上来的羊羽、林夕及研究所其它领导亲切握手。
“小羽、小夕,几个月不见,你们这研究所又变样了。”杨院长环顾四周,注意到园区内新增的几处设施,“听说你们连食堂都搞了24小时营业?这是要让大家以所为家啊。”
羊羽微笑回应:“科研攻关不分昼夜,后勤保障也得跟上。您二位还没吃早餐吧?要不我们先去看看激光食堂?”
“正合我意!”李书记爽朗笑道,“早就听说你们这食堂成了行业标杆,今天得亲自体验体验。”
一行人穿过研究所中心花园,向位于园区东侧的激光食堂走去。路上,杨院长关切地问起团队近况:“那两个大项目完成后,给大家放假了没有?不能老是连轴转啊。”
林夕接话道:“轮休了两周,大部分人都已经回归。现在所里在研项目十七个,其中‘龙脊’是重点,预研阶段需要调配各科室骨干。”
“10兆瓦...”杨院长若有所思地重复这个数字,“国际上能做到这个量级的可不多啊。”
“目前公开资料显示,西方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宙斯’项目达到12兆瓦,但那是脉冲峰值功率而非连续输出。”羊羽流畅地汇报着,“我们的‘龙脊’设计目标是10兆瓦连续输出,这在国际上属于首创。”
李书记惊讶地挑眉:“这么说我们又走在世界前面了?”
“只是在设计理念上领先,实际工程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林夕谨慎地回答,同时推开食堂的玻璃门,“请进,这里就是我们的激光食堂。”
一行人步入食堂,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宽敞明亮的空间被巧妙地划分为多个区域,传统食堂的嘈杂在这里被一种科技感十足的氛围所取代。每个餐桌上都嵌有触摸屏点餐系统,四周墙壁上是实时显示各类科研数据的电子屏,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一个巨大的全息投影,正展示着当日特色菜的3d模型和营养成分分析。
“这哪里是食堂,简直是科幻电影场景。”李书记赞叹道,走近全息投影仔细观看,“这个是...红烧排骨?连分子结构都显示出来了?”
羊羽笑着解释:“这是我们的食品营养分析系统,每道菜的营养成分、热量、甚至分子构成都实时分析显示。科研人员工作强度大,饮食健康必须科学管理,每个人都建立了营养膳食档案,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系质,科学搭配,既要吃的好,还要吃的科学合理。”
杨院长走到一个正在取餐的研究员身边,亲切地问道:“小伙子,经常来这里吃饭吗?”
年轻研究员认出是院长,略显紧张但很快自然起来:“院长好!我基本上三餐都在这里解决。食堂二十四小时开放,我们加班再晚也能吃到热乎饭。”他指了指餐盘里的食物,“今天是周三,有特色的激光烧鸡——就是用激光精准加热处理的,外酥里嫩还不流失水分。”
“激光烧鸡?”李书记好奇地凑过来,“这名字有创意。”
林夕补充道:“这是我们食堂主管王大厨的发明,用低功率激光替代传统明火,能够精确控制加热过程和温度分布,实现烹饪效果的最优化。”
杨院长突然问道:“能去看看后厨吗?”
“当然可以。”羊羽立即引领两位领导向后厨走去。
穿过一道自动感应门,他们进入了厨房区域。这里与传统厨房截然不同,没有熊熊火焰和油烟弥漫,取而代之的是数十台精密仪器有序排列。多位厨师穿着类似实验室白大褂的制服,在操作台上控制着各种设备。
一位五十岁左右、身材微胖的厨师正在一台仪器前专注地操作,见到来人急忙迎上来。
“王师傅,正在准备午餐?”羊羽介绍道,“这位是我们食堂的主管王建国师傅,原先是五星级酒店的主厨,三年前被我们‘挖’来了。”
王师傅不好意思地搓着手:“领导们好,我们这后厨可能和一般食堂不太一样。”
杨院长感兴趣地走到王师傅刚才操作的设备前:“这是在做什么?”
“低温慢煮三文鱼,用的是精确温控激光加热系统。”王师傅自豪地介绍,“能够将水温精确控制在62.3度,保持半小时误差不超过0.1度。这样做出来的三文鱼,外层不会过熟,内部达到完美口感。”
李书记惊讶地看着那台更像科研仪器的烹饪设备:“这设备是你们自己研发的?”
羊羽点头:“我们所里的激光应用研究室与食堂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烹饪设备,其实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技术验证。低功率精密温控在医疗和精密制造中有重要应用,食堂成了我们的实验场。”
“既能改善伙食,又能验证技术,一举两得!”杨院长赞许道。
随后,两位领导在王师傅的推荐下,随机品尝了几样美食:激光精准烤制的牛排,分子料理技术制作的“太空汤包”,还有利用光学技术测定最佳甜度的甜品。
品尝过程中,杨院长注意到食堂一侧有个不太起眼的区域,几位研究人员正在那里边吃边讨论,桌上还有一堆资料和笔记本电脑。
“那是我们的‘交流角’,”林夕解释道,“专门设置了一些可以边吃边工作的区域,提供电源和网络接口。经常有科研灵感就是在吃饭时冒出来的。”
李书记感慨道:“你们考虑得很周到啊。科研工作不应该被传统的工作场所限制,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更能激发创造力。”
早餐体验结束后,一行人前往综合会议室进行正式汇报。
会议室布置简洁而科技感十足,四周是柔性显示屏,中央会议桌实际上是巨大的触摸屏。羊羽简单操作了几下,会议室灯光自动调节到适宜亮度,显示屏上出现了“龙脊项目预研汇报”的字样。
“院长、书记,请允许我先汇报一下‘龙鳞’和‘深空之眼’两个项目的收官情况。”林夕站起身,手势优雅地在空中一挥,四周屏幕立即显示出相关数据和图像。
“‘龙鳞’防御系统已经通过所有验收测试,反应时间、拦截精度、多目标处理能力均超出设计指标15%以上。”林夕的声音平静而自信,“特别是最后一次全系统测试中,成功同时拦截了27个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来袭目标,创造了国内记录。”目前已经装备到舰载、机载和车载,并正式完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