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证实了这一判断。在耶律楚材去世二十年后,他的学生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正式采用中原王朝的统治模式。忽必烈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重开科举、设立学校、修撰史书等,都可以看到耶律楚材早年努力的影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耶律楚材当年主持修撰的《辽史》《金史》,在元朝正式立国后成为官修史书的重要基础。他保全的典籍,为后世了解辽金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他推行的科举制度,虽然在蒙古贵族阻挠下时断时续,但终究为元朝选拔了大量人才。
在文化方面,耶律楚材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他主持编纂的《西征庚午元历》,融合了中原和回回历法的优点,为后来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奠定了基础。他在燕京设立的编修所、经籍所,成为元代官方文化机构的前身。
时光流转,朝代更替,但耶律楚材的历史地位却愈发明晰。清乾隆年间编修的《四库全书》,收录了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在提要中,四库馆臣写道:耶律楚材一生,秉持儒家理想,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推行仁政,其功不在拯一时之危,而在开万世之太平。
如今在北京颐和园内,昆明湖东岸仍保存着耶律楚材祠的遗址。这座祠堂最初建于元代,历代均有修葺。祠堂虽不甚宏伟,但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祠内原有耶律楚材夫妇及子耶律铸的塑像,还有元代以来文人墨客题写的碑刻。
每年春秋两季,总有人来此凭吊。他们中有研究历史的学者,有寻幽访古的游客,也有单纯被耶律楚材事迹感动的普通人。在祠堂前,人们常常会想起他那传奇般的一生——
从契丹皇族后裔到金朝进士,从成吉思汗的俘虏到窝阔台的中书令,在蒙古铁骑横扫欧亚的狂飙中,他始终坚守着文明的底线。他劝阻屠城,保全了数以百万计的生灵;他建立制度,为混乱的世界带来秩序;他振兴文教,使濒临断绝的文明得以延续。
他的一生,恰如其名——楚虽有材,晋实用之。作为契丹人,他服务于金朝;作为金朝旧臣,他又辅佐蒙古。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政治选择,在当时或许备受争议,但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基于更高的理想:超越民族纷争,守护文明火种。
站在耶律楚材祠前,望着昆明湖的粼粼波光,我们仿佛还能听到这位伟人的心声:
破碎山河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首他生前所作的诗,道尽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在今天这个时代,当我们重温耶律楚材的故事,依然能从他身上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与情怀——在强权面前坚守道义,在混乱之中维护秩序,在黑暗之际守护文明。
这正是:丹心一片照汗青,功过谁评青史在。耶律楚材这个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成为乱世中文明守护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