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十七年(1222)深秋,撒马尔罕的胡杨树叶正黄。耶律楚材在刚刚修复的皇家天文台上,收到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长春真人丘处机已至城外。
这位全真道掌教以七十四岁高龄,应成吉思汗之召,历时两年,跋涉万里,终于抵达中亚。耶律楚材立即禀明大汗,亲自出城相迎。
在撒马尔罕城东的驿站,两位中原名士重逢了。丘处机须发如雪,手持拂尘,虽经长途跋涉,目光依然清澈如泉。耶律楚材快步上前,执弟子礼:一别中都十余载,不想竟在万里之外得见真人仙颜!
丘处机含笑扶起:晋卿不必多礼。贫道在途中屡闻你劝止杀戮、保全生灵之事,真乃功德无量。
当夜,耶律楚材将丘处机安置在自己居住的别院。月光洒满庭院,葡萄藤下,二人对坐品茗。丘处机望着这个当年中都城中的神童,如今已成为影响蒙古国策的重要人物,不禁感慨:
昔日在燕京,见晋卿以童子之身畅论天下,便知非池中之物。今观你以儒者之身周旋于虎狼之师,以仁心化解戾气,实乃苍生之幸。
耶律楚材为真人斟上一杯西域奶茶:真人过誉了。耶律楚材所为,不过尽读书人本分。倒是真人不远万里,以古稀之躯远赴绝域,才是真正的慈悲为怀。
丘处机缓缓放下茶盏,神色转为凝重:晋卿学贯儒释,又亲历乱世,以为治国当以何为本?
这个问题,正是耶律楚材这些年来日夜思考的。他整理衣冠,正色答道:
治国如医病,当察其标本。今日天下,武功为标,文治为本。蒙古铁骑可取天下,然不可治天下。欲安天下,非儒术不可。
他继续阐述:儒者,仁政也。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此孟子之教。今观西域诸城,城破之日,若能止杀安民,则他城闻风而降,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
丘处机颔首称善,却又追问:然则佛道二教,于治国何益?
耶律楚材对此早有深思:佛教化人向善,道教使人清静,皆可补儒学之不足。譬如治病,儒为治本之药,佛道则为调养之方。三者并用,方能身心兼治。
这番见解让丘处机赞叹不已:晋卿果然见识超凡!贫道西行万里,亲见屠戮之惨,方知止杀方能安民。在别失八里时,见蒙古军屠城,妇孺不免,夜半犹闻鬼哭。
真人说到动情处,眼中含泪: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所以为圣,惟在好生。今观大汗,威武有余,仁慈不足。若能以天道好生之说感悟之,或可挽救亿万生灵。
耶律楚材深有同感:真人所言极是。耶律楚材近日正在研读回教经典,发现其虽与中土教化不同,然敬天爱人之处,实有相通。可见天道无私,教化万方。
这时,耶律楚材取出他正在编撰的《西征庚午元历》草稿。丘处机翻阅后大为惊叹:此历融会中西,精确异常,晋卿真乃通才!
此非耶律楚材一人之功。耶律楚材指着院中忙碌的回回学者,这些西域学者精通历算,其法与我中土各有长短。若能取长补短,必能成就空前之历法。
次日,耶律楚材陪同丘处机参观撒马尔罕城。在城北的工匠营,看到被俘的工匠们正在安心工作,丘处机十分欣慰:保全一技之长,使其各安其业,此真仁政也。
在城南的学堂,听到蒙古子弟与回回儿童一同读书习字,丘处机更是感慨:夷夏之防,本在文化。若能以夏变夷,使四海同风,实为万世之功。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城西的医馆。一位回回医师正在用西域医术为蒙古伤兵治疗,丘处机亲自为其把脉开方,中西医道在此交融。老医师通过通译说:医道无疆,活人无界。这句话让两位中原名士沉思良久。
当晚,成吉思汗在行宫召见丘处机。耶律楚材作为通译陪同。大汗开门见山: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授朕?
丘处机坦然回答: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