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耶律楚材注意到成吉思汗案上放着一本《孙子兵法》,书页间夹着几片草叶作为书签。他灵机一动,继续说道:臣观大汗案上有《孙子兵法》,可知用兵之道。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今大汗已得中都,若欲得天下,当以德服人,而非以力制人。
成吉思汗双目炯炯:如何以德服人?
耶律楚材答:昔周武王克商,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闾。今大汗若能在中都效法先王,保全士人,安抚百姓,则天下闻风而归,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殿内一位蒙古将领忍不住插话:汉人狡诈,何必善待?耶律楚材正色道:治天下如牧马,鞭挞可使马畏,草料可使马亲。若只知鞭挞,终有一日马会惊逃。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成吉思汗哈哈大笑:好个牧马之喻!他走下宝座,亲自为耶律楚材解开绳索:朕得你,如得良马。你就留在朕身边,做个顾问吧。
当晚,耶律楚材被安置在昔日的翰林院中。月光如水,他独立庭中,思绪万千。回想日间经历,恍如隔世。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毛笔,在墙壁上题诗明志:
破碎山河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幸得明主垂青眼,愿将经纶献良谟。
他日若遂平生志,必使苍生免荼毒。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原来是成吉思汗派来的侍从送来衣食。耶律楚材注意到,这些蒙古人虽然粗犷,却对他这个俘虏礼遇有加。这让他看到了希望:或许这位上帝之鞭,并非不可教化。
次日清晨,成吉思汗召耶律楚材陪同巡视中都城。行走在残破的街道上,楚材见一队蒙古兵正在驱赶百姓,立即进言:大汗既得此城,当视城中百姓为子民。昔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遂得民心。
成吉思汗沉吟片刻,下令:传朕命令:敢有杀伤百姓、掠夺妇女者,军法处置!
此令一出,中都的秩序逐渐恢复。耶律楚材又建议设立粥厂,赈济饥民。看着百姓领到食物时感激的眼神,成吉思汗若有所悟:原来得民心,比得城池更难,也更重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材逐渐赢得了成吉思汗的信任。他不仅讲解星象历法,还传授治国之道。一次,成吉思汗问他:你们汉人常说,何为天命?
耶律楚材答: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夏桀商纣,自谓有命在天,终至亡国。周文周武,敬天保民,遂得天下。可见天命在德不在力。
成吉思汗沉思良久,忽然问道:若朕以你为相,当如何治国?
耶律楚材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他整理衣冠,郑重回答:若蒙大汗不弃,臣当以三事为先:一曰止杀,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二曰兴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三曰劝农,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成吉思汗。虽然他当时并未立即采纳这些建议,但止杀安民的种子已经播下。在后来西征花剌子模时,成吉思汗确实多次表现出对楚材建议的重视。
一个月后,蒙古大军北返。耶律楚材骑着马,走在成吉思汗的仪仗队中。回首望去,中都城在晨曦中渐渐模糊。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翻开全新的一页。前路漫漫,吉凶未卜,但他坚信:以仁义化干戈,以文明导野蛮,才是真正的天道。
临行前,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儿今北去,非为富贵,实欲以儒道化胡。昔孔子欲居九夷,今儿往漠北,亦圣人之志也。惟愿母亲勿忧,他日必当使胡汉一家,天下太平。
这封信,道出了耶律楚材毕生的理想。而实现这个理想的漫长道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