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九年的深秋,郑王府东院的实验室里,朱载堉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学难题。摊开在他面前的是《算学新说》的草稿,而他要解决的,是计算十二平均律最关键的一个数字——2√2的精确值。
“父亲,算筹已不敷使用。”朱载堉对前来探望的朱厚烷说道,手指着地上堆积如山的算筹,“若要计算到足够精度,需用算筹铺满整间屋子。”
老郑王凝视着儿子布满血丝的双眼,轻叹道:“我儿可还记得祖传的珠算?”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朱载堉立即召集工匠,开始制作特制的开方算盘。他设计的算盘长六尺,宽二尺,共八十一档,每档七珠,足以进行高精度开方运算。
制作过程充满挑战。第一个月,连续三架算盘都因木料变形而报废。朱载堉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湿度变化,于是专门建造了恒温的算盘室,选用陈年紫檀木,在干燥的冬季进行制作。
算盘完成的那个清晨,实验室里响起震耳欲聋的噼啪声。朱载堉端坐算盘前,双手如飞地拨动算珠。计算2√2需要连续开平方、开立方,每一步都要保持极高精度。
“首次开方,得1....”他轻声念着数字,助手在旁记录。
“再开平方,得1....”
“第三次开方...”
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手指磨出了血泡。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字,需要反复运算数十次。最紧张的时候,他连续三天三夜不曾离开算盘室,靠参汤维持精力。
经过数百个日夜的艰苦运算,终于在一个雪夜,他得到了那个划时代的数字:1.0。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25位的数字,解决了十二平均律最核心的数学难题。
与此同时,另一个创新正在实验室的另一端进行。朱载堉要制作世界上第一个基于十二平均律的弦准定音器。
“传统的律管虽准,却不便演奏。”他对工匠解释,“我们需要一种能直观展示新律优越性的乐器。”
设计过程充满创意。他首先改进了琴弦的材料,采用精铜丝与蚕丝绞合,使音色更加稳定。然后在指板上精确划分十二品,每一品都按照12√2的比例递减。
最关键的突破发生在一个月夜。朱载堉观察月光下蜘蛛网的振动,忽然领悟到弦长与张力之间的关系。他立即 redesign 了琴码结构,增加了可调节的张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