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锋镝谁家(2 / 2)

思绪纷乱间,战局仍在发展。齐军主力虽败退,但并未完全溃散,在田文子等将领的竭力维持下,保持着基本的建制向东部山区撤退。楚军追击途中,不断遭到戎骑的侧击骚扰,速度提不起来,难以实现包围歼灭。

而艾陵城内的战斗,由于高固的决死反扑和城外压力减轻,竟暂时稳住了阵脚,甚至夺回了部分外城区域。楚军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既无法迅速吞下嘴边的齐军主力,又无法彻底肃清城内的抵抗。

眼看日落西山,夜幕即将降临,继续追击的风险增大,王子侧不得不咬牙切齿地下令:“鸣金收兵!巩固艾陵外城防线,清剿城内残敌,谨防戎狄夜袭!”

楚军的锣声响起,攻势渐止。战场上,留下了一片狼藉和数万具双方将士的尸骸。鲜血浸透了艾陵城下的每一寸土地,残破的旗帜在晚风中无力地飘动。

齐顷公在护卫下,一路后撤三十里,才惊魂稍定。清点人马,五万援军折损近半,辎重丢失殆尽,可谓惨败。但万幸的是,国君无恙,主力骨架尚存。

“今日……若非那支戎骑……”齐顷公坐在临时营帐中,犹自后怕,声音微弱。

田文子躬身道:“君上,戎狄突兀现身,其背后必有主谋。臣以为,非晋即……范蠡。无论何人,此役我军虽败,却未至一蹶不振,艾陵……高将军或许尚在坚持。当下需尽快收拢溃兵,稳固防线,并速与国内联系,调集援军物资。”

齐顷公茫然地点了点头,此刻他已全然没了主意,只能依靠田文子。

与此同时,那支搅动了整个战局的戎狄骑射,在夜幕掩护下,如同幽灵般悄然退入山林,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留下一个巨大的谜团,萦绕在齐、楚双方统帅的心头。

远在新绛的赵朔, 很快收到了来自艾陵战场的密报。当他读到“千余戎骑突袭楚军侧翼,齐侯得脱”时,握着简牍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深沉的光芒。

“果然……是他。”他低声自语。他并未派出任何力量,晋国朝廷选择了观望。那么,有能力且会在这个时机,以这种方式插手齐楚战局的,只剩下那个人——远在海外的范蠡。

范蠡与北方狄部确有贸易往来,以其手段,暗中资助甚至引导一部落戎狄在关键时刻搅局,并非不可能。他此举目的何在?是为了报当年勾践逼走之仇,故意削弱可能因大胜而更加强大的楚国?还是为了维持某种平衡,不让任何一方过于强大,以便他海外基业安稳?或者,两者皆有?

赵朔走到地图前,目光掠过艾陵,掠过楚国,最终落在东南沿海那片模糊的区域。“范子,你人虽远遁,这天下棋局,你却仍未放手啊。”他轻轻敲了敲地图,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如此,甚好。”

而在姑苏城中, 勾践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更为简略的战报。当他得知齐楚两败俱伤,尤其是楚军虽占上风却未能竟全功,还被莫名出现的戎狄搅了局时,他那阴鸷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带着残忍意味的笑容。

“好!好!好!”他连说三个好字,“天不亡越!熊侣(楚庄王)、吕无野(齐顷公),你们也有今天!”他立刻召见丁固、石买,“传令!加快征粮练兵!时机……就快到了!”

艾陵之战,以一种谁都未曾预料的方式暂告段落。楚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占领了艾陵重镇,重创了齐军,但未能实现擒杀齐侯或全歼齐军主力的战略目标,自身损耗亦是不小,更埋下了后方不稳(越国窥伺)和侧翼受扰(戎狄隐患)的种子。齐国遭遇大败,国力受损,但保住了国君和军队主力,留下了喘息之机。而隐藏在幕后的范蠡,则用一次精准而诡异的介入,向世人宣告,即便远离中原,他依然拥有影响天下大势的能力与手腕。

经此一役,齐楚矛盾并未化解,反而仇恨更深;晋国继续蛰伏;越国磨刀霍霍;海外势力隐现峥嵘。天下的水,不仅未曾澄清,反而更加浑浊了。新一轮的暗流,在血战之后的短暂平静下,开始更加汹涌地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