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算法瓶颈与团队攻坚(2 / 2)

回到指挥中心,新的算法框架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李文军兴奋地向她展示:秦工,基于特征识别的算法框架已经搭建完成。我们准备先进行小规模仿真测试。

大屏幕上,仿真程序开始运行。在模拟的强干扰环境中,新算法不再试图消除所有噪声,而是在噪声背景中寻找特定的运动模式。

第一个目标识别成功!操作员报告,信噪比提升了6分贝!

第二个目标识别...成功!

随着测试的进行,结果越来越令人振奋。在新的算法框架下,系统在强干扰环境中的目标识别率显着提升。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吴思远指着一段代码:当目标数量超过五十个时,计算负载会急剧上升。现有的并行架构需要优化。

秦念仔细查看了计算节点的负载分布:把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分成两个独立的计算流水线。特征提取层负责粗筛,模式识别层负责精确定位。这样可以将计算负载分散开来。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实施。重新优化后的算法在保持识别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三天后,新算法完成了第一轮全面测试。

第一次模拟测试,目标锁定率提升到百分之八十二!李文军兴奋地汇报,而且响应时间缩短了零点二秒!这在反导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提升!

指挥中心里响起一阵欢呼。虽然还没有达到最终指标,但这证明新思路是可行的。

秦念检查着详细的测试数据,指出了几个需要优化的细节:特征权重的自适应调整还不够灵敏,在目标突然机动时会出现延迟。李工,这个部分需要加强学习算法的训练。

明白!李文军立即记录,我们会增加更多的机动模式训练数据,让系统学会识别各种异常机动。

就在算法组继续优化时,材料实验室传来了好消息。张海洋兴冲冲地跑进指挥中心,手里拿着一块乌黑发亮的样品:

秦总师!基于仿生导流结构的量产工艺突破了!成品率稳定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且材料的耐热性能意外提升了百分之十五!

双线的技术突破让整个洋溢着乐观的气氛。但秦念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将各个子系统整合成可靠的,还有无数的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更让她在意的是陆野刚才提到的。这个隐藏在暗处的对手,不仅技术手段高明,而且对他们的动向了如指掌。

傍晚时分,秦念召集了各项目组的负责人开了一个简短的安全会议。

技术的突破固然重要,但安全保密同样关键。她严肃地告诫大家,从今天起,所有核心技术资料的传递必须使用双重加密,项目进度汇报要分级管理。

会议结束后,秦念独自留在指挥中心。

大屏幕上显示着系统的整体架构图,那些闪烁的光点代表着一个个已经攻克或正在攻克的技术难关。

技术的突破与安全的威胁,如同光与影相伴相生。

而她要做的,就是在这复杂的棋局中,带领团队走出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

她知道,前方的挑战只会更加艰巨。但只要团队保持这种创新精神和警惕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