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实验室里,气氛比往常更加热烈。巨大的化学气相沉积炉发出低沉的嗡鸣声,空气中弥漫着特殊的气氛气体味道。
张海洋小心翼翼地捧着最新出炉的碳-碳复合材料样品,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秦总师,您看!第八批次的产品,基于仿生导流结构的量产工艺完全成熟了!
秦念接过样品,指尖传来的触感坚硬而致密。她轻轻敲击,样品发出清脆的金属颤音,这是材料结构均匀致密的表现。对着灯光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材料表面呈现出细腻均匀的纹理,完全没有之前常见的沉积不均匀的痕迹。
数据报告。秦念言简意赅。
钱教授立即递上厚厚的检测报告,这位曾经对土法炼钢持怀疑态度的老专家,此刻眼中满是叹服:不可思议!不仅仅是沉积均匀性问题解决了,材料的耐热性能还意外提升了百分之十五!这是理论模型完全没有预测到的结果。
秦念仔细翻阅着检测数据,大脑快速分析着各种可能性。是因为螺旋结构改变了热流的传导路径。她很快找到了原因,拿起粉笔在实验室的黑板上画出热流示意图,你们看,传统的直线导流会使热流集中,而螺旋结构能够将热流分散,形成更加均匀的温度场。
她在黑板上快速计算着: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成正比。螺旋结构增大了有效传热面积,降低了局部热负荷...
张海洋兴奋地接话:我们已经开始研究将这个结构应用到拦截弹外壳上。如果能提升耐热性能,拦截弹就能在更近的距离进行拦截,大幅提升命中概率!
就在这时,李文军急匆匆地赶来,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秦工,算法组需要您的指导。新算法在多重干扰环境下的稳定性还是不够,特别是当同时存在宽带噪声和脉冲干扰时。
技术突破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秦念立即召集了两个组的核心成员,在实验室旁边的会议室进行跨部门的技术研讨。
问题出在哪里?秦念直指核心。
吴思远调出测试数据,投影在大屏幕上:当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干扰时,算法的特征识别会出现混淆。特别是宽带噪声与脉冲干扰叠加的情况下,误判率会显着上升。
他播放了一段仿真视频:看这里,当目标进行高速机动时,系统会把强脉冲干扰误判为新的目标。
李文军补充道:我们尝试增加滤波器的数量,但计算量会呈指数级增长,系统也承受不住。现有的架构最多只能支持两百个并行滤波器。
秦念沉思片刻,走到白板前画出一个新的架构:为什么不试试分层处理?第一层进行粗筛,识别干扰类型;第二层针对特定干扰类型启动专用滤波器。
她在白板上画出详细的数据流:就像医院的分诊制度!先判断病情类型,再分配到专科诊治!这样可以大幅降低计算复杂度。
钱教授在一旁听着,忍不住赞叹:这个思路太精妙了!既保证了识别精度,又控制了计算负载!
思路一经点破,解决方案就变得清晰起来。算法组立即开始新的尝试,而材料组则继续优化仿生结构的应用。
张海洋带着团队连夜奋战,对沉积炉的导流结构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他们发现,通过调整螺旋的倾角和密度,可以精确控制材料在不同方向的性能特性。
秦总师,我们有新发现!第二天一早,张海洋就兴奋地找到秦念,通过优化导流结构,我们可以在材料的X、Y、Z三个方向上实现差异化的性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