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月照寒襟 > 第42章 书信,觊觎

第42章 书信,觊觎(1 / 2)

中秋方过,邕州暑气渐消,早晚已透出些许凉意。州衙庭院内的桂花树,竟也稀稀落落地绽出几簇嫩黄小花,虽不及江南金桂那般馥郁醉人,却也暗香浮动,为这边陲小城平添了一抹难得的清雅。

这日清晨,崔?正在签押房批阅公文,老仆周安捧着一只尺牍匣子,步履轻快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意:“大人,京师来信了!是沈姑娘和陶公子府上捎来的!”

崔?闻言,执笔的手微微一顿,眸中瞬间掠过一丝明亮的光彩。他放下笔,接过那沉甸甸的匣子,指尖触及光滑的木面,竟觉有几分温热,仿佛带着千里之外故人的气息。

他先启开那封以清秀端丽笔迹书写、散发着极淡梅花冷香的信笺。正是御史中丞千金、他的心上人沈文漪所书。

展信细读,字里行间,皆是深闺才女的缱绻情思与温柔叮咛。信中絮絮述说着汴京秋色,金明池的残荷,樊楼新酿的菊花酒,家中庭院那株老枣树结的果儿如何甜脆……笔锋一转,却又尽是掩不住的担忧与牵挂:

“闻南疆多瘴疠,崔郎公务繁剧,万望珍重玉体,饮食起居,皆需谨慎。文漪远在京师,不能随侍左右,心实难安。唯有每日于佛前焚香祷祝,愿崔郎一切顺遂,早日功成北归……”

“秋风起矣,思君甚切。夜来望月,清辉遍洒,不知邕州月色,可与京师同否?忆昔与君护龙坊中共赏新月,品茗论诗,恍如昨日。今虽山河远隔,然此心此念,日夜相随,唯愿天涯共此一轮耳……”

信末,附了一阕新填的《蝶恋花》,词句清丽婉约,情意绵长,道尽相思之苦与期盼重逢之切。

崔?一字一句读罢,心中百感交集,暖流涌动,又夹杂着几分难以言喻的歉疚与思念。沈文漪的柔情与贤淑,是他在这孤寂南疆、腥风血雨中的一抹温暖慰藉,是他坚守心中那份“皓月”之志的精神归宿。他当即铺开信纸,磨墨润笔,以同样工谨而深情的笔触回信。报喜不报忧,略去诸多险厄,只言邕州风物渐熟,同僚将士用命,百姓归心,一切安好。亦附上一诗,以寄相思,末了郑重嘱她勿忧,善自珍重。

随后,他又打开另一封信。这信纸质地更佳,墨迹淋漓,字迹飞扬跳脱,甚至带着几分戏谑的涂画,一望便知是至交好友、金陵巨富之子、现于工部任员外郎的陶承良的手笔。

信中依旧是那副玩世不恭、幽默诙谐的口吻:

“皓月兄台鉴:闻兄台南疆叱咤风云,肃贪官,练强军,抚蛮夷,退交趾,威风八面,弟在京师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弃了这鸟员外郎,投奔兄台麾下,做个马前小卒,也好混个‘一官半职’啊!哈哈!”

“京师近日无甚新鲜,无非是夏老头子又变着法儿找茬,官家依旧愁内忧外患,叶大指挥忙得脚不沾地。倒是樊楼新来了位胡姬,跳得一曲好胡旋,引得汴梁纨绔们竞相掷金,可惜兄台无缘得见矣!”

信末,陶承良还特意提道:“如意、吉祥那两个小妮子,整日念叨‘崔相公何时回来’,茶饭不思,都快瘦成竹竿了!砚童那小子倒是埋头苦读,说不能给相公丢脸。兄台魅力,真是男女通杀,佩服佩服!”

崔?读着这封满是插科打诨、却又真情流露的信,不禁摇头失笑,连日来的疲惫与紧绷仿佛也消散了几分。陶子安便是这般性情,看似不着调,实则心思玲珑,以此方式为他解忧,传递着来自京师的牵挂与支持。他亦提笔回信,笔调轻松,邀他得暇来邕州见识“不一样的风月”,并嘱他代为照看家中一二,又特意让周安备了些邕州特产如桂圆干、八角等物,随信一同寄回。

视线转向雷火峒深处,那都婆婆的隐秘药庐。

几日调养下来,加之那都婆婆医术精湛、草药神奇,颜清秋的伤势已大为好转。断骨渐愈,内息平稳,虽元气仍未完全恢复,但已能下床缓步行走,甚至帮着那都婆婆料理一些简单的药圃琐事。

此日天光晴好,山间雾气散去,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下斑驳金光。颜清秋穿着一身那都婆婆给的寻常僮家女子衣裙——靛蓝色土布裁成的对襟短衣和百褶长裙,腰间系着一条彩色织锦带子。这粗布衣衫,毫无纹饰,穿在她身上,却丝毫掩不住那与生俱来的清冷气韵与窈窕身姿。因伤病初愈,她未施粉黛,脸色依旧苍白,却更衬得眉眼如墨,唇色淡樱,一种我见犹怜的脆弱之美,宛如风雨过后、颤巍巍绽放于幽谷的空谷幽兰,带着不容亵渎的遗世独立之感。

她正蹲在药圃一隅,小心翼翼地为一株长势喜人的三七除草。阳光洒在她低垂的颈项上,肌肤细腻如瓷,微微透着青络。纤细的手指沾了些泥土,动作却轻柔而专注。山风拂过,吹动她额前几缕散落的青丝,她抬手轻轻拢到耳后,露出线条优美的侧脸与一段白皙脆弱的脖颈。那专注而宁静的神态,与周遭的青山绿草、古朴药庐融为一体,竟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她之美,非韦青蚨之英气明媚,亦非红泠之妖娆艳冶,而是一种浸透了书香与孤寂的、清极艳极的冷韵,如同古卷中走出的仕女,又如月宫谪落的仙娥,与这僮家山野的质朴热烈格格不入,却又奇异般地令人移不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