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月照寒襟 > 第25章 因俗而治

第25章 因俗而治(1 / 2)

几场秋雨过后,邕州的暑气终于稍稍敛息,空气中透出些许清爽。崔?肩头的伤已愈合结痂,病体亦在韦青蚨的悉心照料与自身强韧意志的支撑下,恢复了七七八八。颜清秋那夜带来的震撼与怅惘,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虽激起层层涟漪,却终究被他以强大的理性深压心底。他深知,儿女情长固然刻骨,然肩头所负之安边重任、脚下所踏之荆棘之路,不容他有丝毫沉溺与懈怠。

养病期间,他并未虚度光阴。于病榻之上,灯影之下,他将多年对边政的思考、对邕州现状的洞察,尤其是与侬宗旦盟誓后的具体承诺,融汇锤炼,终成一篇详实缜密的《邕州抚夷条令》。其核心,便是掷地有声的四个大字——“因俗而治”!

这日清晨,州衙门前人头攒动。一面丈余高的巨大木牌被牢牢竖起,其上以遒劲的楷书与古朴的僮人土俗字,并排镌刻着《抚夷条令》的核心要义:

一、尊重僮俗: 各峒寨“都老”制度,官府予以认可。民间田土、借贷、婚嫁等细故纠纷,可先由寨老依本族习惯法调解息讼,官府不加干预。唯命案、劫掠、谋逆等重大刑案,方由汉官依《宋刑统》审理,然审案之时,须有当地僮人首领或公推代表参与陪审,共析情理。

二、保护权益: 严禁汉民豪强巧立名目,侵占僮人田土、山林、樵采渔猎之水源。既往有此纠纷者,可由苦主呈报,由官府委派公正吏员,会同双方寨老,重新勘定界碑,务求公允。

三、鼓励互市: 于各交通便利之处,由官方设立“僮汉互市场”,规定各类货物公平市价,张榜公布。派官监督交易,严禁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官府抽取市税,十税其一,以示体恤。

木牌之下,有通晓双语的胥吏高声朗读,详细解说。围观的僮人、汉民皆屏息静听,脸上表情由最初的怀疑、观望,逐渐变为惊讶、思索,乃至一丝难以抑制的欣喜!

“这……这是真的?我们的都老,官府认了?”

“汉官老爷……不管我们寨子里的小官司了?”

“以后卖山货,不能压价了?还有官定的价?”

“侵占的田地……能要回来?”

议论之声渐起,如同春水破冰,潺潺流动。崔?此举,无异于以官府信誉为担保,给了僮人一份前所未有的尊重与保障!那“永不反悔”的刻字,更是如同金石之诺,重重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条令既颁,贵在力行。当日下午,崔?便选定左江畔一处传统的僮人圩市,举办首届“僮汉大圩”。他有意将此圩市打造成新政策的样板。

圩市设在江边一片开阔的河滩上,江风拂面,带来湿润的水汽。闻讯而来的僮人、汉民商贩陆续抵达,各自划地摆摊。僮人带来的是山间珍品——各种药材(三七、罗汉果、肉桂)、兽皮、山鸡、竹木器具、染布用的蓝靛;汉商带来的则是僮人急需的盐巴、铁制农具、陶器、布匹、针线等物。

然而,开市之初,气氛却并非预想中的热烈。双方虽依着新规交易,但眼神中仍充满了长期的隔阂与戒备。汉商打量着僮人的山货,下意识地想压价;僮人则紧抱着自己的货物,警惕地看着每一个靠近的汉人,生怕受骗。数百年的积怨,非一纸条文所能瞬间消弭。

崔?只带了蒙力与阿岩两人,皆身着便服,如同寻常士子般在圩市中缓步巡视。韦青蚨亦受邀前来,她今日未着僮装,换了一身汉家女子的素色衣裙,却依旧掩不住那份山野带来的英气。她作为崔?特邀的“僮人市监”,目光敏锐地扫视着市场,维护秩序,解答僮人疑问。

果然,不多时,冲突便发生了。

一个面相精明的汉商,看中了一位僮人老翁背篓里的几捆上好的田七。那老翁衣衫褴褛,眼神浑浊,显然不甚通晓市价。

“老倌,这草根子怎么卖?”汉商漫不经心地踢了踢背篓。

老翁伸出三根手指,用生硬的汉话道:“三……三十文一捆。”

汉商嗤笑一声:“三十文?你这老倌莫不是穷疯了?这等品相,十文钱顶天了!爱卖不卖!”说着,竟伸手就去拿那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