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月照寒襟 > 第21章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21章 吾将上下而求索(2 / 2)

“新选八百壮士,皆为‘锐士营’!勤加操练,以为中坚!”

“自即日起,粮饷加倍,甲胄兵器,皆予更新!然,操练亦加倍!本官要的,是一支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虎贲之师!可能做到?!”

“能!能!能!”台下将士热血沸腾,齐声怒吼,声震云霄!蒙力与阿岩更是激动万分,抱拳领命,眼中闪烁着誓死效忠的光芒。

崔?深知宋军积弊,尤重训练。他亲自参与制定操典,融合西北边军(通过老兵吴铁山)的阵战之法与僮人山地猎手的灵活战术。每日,校场上杀声震天,士卒们练习枪阵、刀盾、弓弩,更进行艰苦的山地行军、丛林潜袭、渡江涉水等适应性训练。军纪森严,赏罚分明,士气日益高昂。

然养军之费,浩繁巨大。虽州衙拨款,然亦有限。崔?不得不行非常之法,开辟财源。

其一,他授意亲信胥吏,以“补贴军用、安置军属”为名,将州城附近几处官方闲置的坡地、鱼塘,划归“邕江军”管理。由军中眷属进行垦殖(种植杂粮、蔬菜)、养殖(鱼、鸭),所得产出,直接补充军食,略有余裕,则售卖换钱,贴补军饷。此举既减轻官府负担,亦安军心。

其二,他将从陈曙及其党羽处查没的部分浮财,不入州衙公账,秘密划为“邕江军”的特别活动经费。此款由崔?亲自掌握,用于额外犒赏、阵亡抚恤、购置精良器械(如强弓、劲弩、优质皮甲)以及……资助一些不便由官方出面的特殊行动。此举虽涉灰色,然处非常之地,行非常之事,崔?亦不得不为之。

信息,乃决策之本。崔?着力构建属于自己的信息网络。

核心便是“邕江军”士卒及那些忠诚的亲信胥吏。他们散布于军营、市井、乡村,成为崔?最基础的耳目。他更要求蒙力、阿岩以及外出公干的亲信,必须有意识地收集各方信息——市井流言、物价波动、边境异动、胥吏口碑、乃至交趾商人的零星话语,皆需留意,定期汇总至崔?处,由他亲自分析研判。这使得他对邕州动态的了解,远胜那些只能通过层层上报的官方文书获取信息的旧官僚,往往能洞察先机。

治国之道,重在得人。崔?深谙此理,他打破常规,大力简拔培养人才。

胥吏中简拔: 他通过“言匦”(意见箱)和私下察访,从底层胥吏和中层官员(押司、孔目官)中,发现数名有能力、有操守,却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备受排挤的不得志之人。

如户曹老吏周文渊,精通账目,为人耿介,被崔?破格提拔为“勾当公事”,实为机要秘书,负责管理“邕江军”粮饷及与各羁縻州洞往来的机密文书,权柄甚重。

又如仓场司吏赵算盘,算术精绝,却因不善逢迎,久居下僚。崔?委以重任,命其审计各仓场务,严查亏空。此等人得遇明主,无不感激涕零,誓死效忠,成为崔?渗透、掌控官僚体系的关键触手。

民间征辟: 崔?效仿古之“征辟制”,不拘一格,延揽四方人才。

他正式聘请那位西北老兵吴铁山为“军事顾问”,赐予官职,委以训练重责,并时常咨询边防策略。

他寻访到一位因家道中落而流寓邕州的读书人,名曰“文守正”,字“叔方”。此人精通文书律法,且为人刚正。崔?聘其为“塾师”,明则教“邕江军”士卒识文断字,暗则负责起草各类重要文告、律令,实为机要文字秘书,地位超然。

他甚至通过侬宗旦,委婉向韦青蚨的峒寨发出邀请,希望聘请一位通晓僮情、熟悉草药之人作为“医药顾问”,协助应对邕州令人闻之色变的瘴疠。此举既是实用主义,亦是极佳的政治怀柔姿态。

建立“教导队”: 此为崔?培植核心骨干的深远之策。他从“邕江军”和亲信胥吏中,精选二十名最忠诚、最有悟性、最具潜力的年轻人,组成“教导队”。

崔?亲自授课! 内容远超寻常公务,涵盖经史要义、律法精髓、施政理念、对交趾及羁縻州洞的策略分析,乃至其对邕州未来的整体构想。他是在系统地灌输“崔?模式”的为官为政之道,培养能理解并执行其深层意图的干部。

这些骨干结业后,被分批派往军营要职、关键税卡、衙门机要岗位,或为未来派往各羁縻州洞担任“联络官”做准备。他们如同播撒下的种子,确保崔?的政令能穿透官僚体系的层层阻碍,准确贯彻至最基层。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崔?征辟“医药顾问”的邀请,韦青蚨并未从寨中选派他人,而是……选择自己前来。

她依旧保持着那份清冷与警惕,但眼神中已多了几分探究与复杂。她以“协助辨认草药、指导应对瘴气”为名,时常出入军营及州衙医药局。私下里,她却更加刻苦地向文守正学习汉文汉语,甚至暗中阅读崔?颁布的那些汉僮双语政令。她的心思,细腻如发,既想真正了解这位与众不同的汉官,也存着一份难以言喻的、连自己都未曾完全明了的情愫。她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在僮人各峒中引起了微妙的反响。

夏日的阳光,洒在邕江军操练的校场上,刀枪映日,旌旗猎猎。崔?独立点将台,望着台下刻苦训练的士卒,看着身边逐渐汇聚起来的各类人才,心中稍感安定。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且布满荆棘,石保衡的威胁、交趾的渗透、侬智高的隐忧、朝廷的未知态度……皆如悬顶之剑。

然则,手中既有锋芒渐露之锐士,身边亦有志同道合之英才,更兼民心初附,僮情稍缓。这位邕江孤臣,终于在这南疆烟瘴之地,初步建立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基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低声吟哦,目光越过校场,投向那苍茫的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