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团队:包括张睿在内的七名正式研究员,都是罗教授的门生。其中两位师兄、一位师姐、两位师弟和一位师妹,修为均在七炼圆满至八炼初期之间,各自负责一个具体的技术探索方向,如愿力场刻画、材料响应、结构建模等。
补充力量:还有五名来自不同高校的硕士实习生(分别来自第一、第二、第三大学各1、2、2名),修为在七炼初期到后期不等,负责基础实验和数据整理。
以及两名修为达到八炼初期的高水平博士访问学者(分别来自第一大学其他导师和第二大学),为团队带来了不同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
在这个团队里,张睿九重后期的炼心境界是最高的,这使他在感知愿力细微变化、构建复杂心念模型方面拥有天然优势,也让他承担了更多理论推演和关键性实验设计的重任。
他走到自己的工位前,激活了桌面和墙上的全息投影。屏幕上展示着他们当前主攻项目的核心难点——愿力激发与芯片结构的关联模型。
他们的设想是,设计一种特殊的、对愿力极其敏感的“种子”材料结构,然后由高境界炼心者(如张睿)向其持续、稳定地输入高度有序的“构建”愿力。
这股愿力将不仅仅是能量,更携带着预设的“结构信息”,引导“种子”材料在原子层面自行组织、生长,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如计算、存储、传感)的“心晶芯片”。
这其中的挑战巨大:
1. 愿力编码:如何将复杂的芯片结构信息,精准地“编码”到愿力这种无形无质的能量中?
2. 材料响应:寻找或设计出能与特定编码愿力产生共振、并忠实执行“生长指令”的基础材料。
3. 结构稳定性:即使初步生长成功,如何确保这种由愿力引导形成的结构在常规物理环境下能保持长期稳定,不受外界电磁、热噪声等因素干扰?
4. 算力需求与验证:模拟愿力与物质在原子尺度的相互作用,需要海量的计算资源。他们频繁调用研究所配备的女娲3型量子计算机进行模拟,但模型的复杂度和精度要求依然常常逼近算力极限。
而且,如何验证生长出的结构确实具备预设的计算功能,也是一大难题。
张睿沉浸在这些复杂的问题中,手指在全息界面上快速划动,调整着参数,运行着模拟程序。
他注意到一位来自第二大学的博士访问学者正在与一位第一大学的师弟激烈讨论着关于愿力场强与材料晶格应力之间的关系,而那位第三大学的实习生则在小心翼翼地记录着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在微弱愿力场下的电阻变化数据。
这让他不由得想起如今国内高等学府的新格局。除了对原有综合性大学进行精简改革,优化科目设置外,国家后来重点组建了三所各有侧重的顶尖学府:
第一大学(西安):更注重炼心修为与高精尖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量子理论、基础物理、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是其优势领域,旨在培养能够突破理论瓶颈、引领科技前沿的顶尖学者和工程师。张睿深造的“炼心院内院”便隶属于此。(毕业没有科研成果要求,只是必要六炼圆满,硕士要求七练,博士要求七练圆满,教授要求八练)
第二大学(北京):更注重锻体修行与各军队、安全及重大工程领域的预备人才培养。涉及星际航行、极端环境工程、战略资源管理、高端装备制造等,强调实践、体魄与意志的锤炼,是青龙军等力量的重要人才基地。
第三大学(成都):更注重结合炼心、锻体的医药、生物和基因科技。与仁泽生命科技等机构紧密合作,专注于人类潜能开发、寿命延长、疾病根治以及外星环境生命保障系统研究。
这三所大学如同三根支柱,支撑着新纪元下神州乃至人类文明向更高维度发展。而张睿所在的这个实验室,正完美体现了第一大学的办学理念——将心灵的力量与最尖端的物质科技尝试融合。
整个上午的时间,在紧张的思考和偶尔的讨论中飞快流逝。
张睿暂时将个人情感的涟漪压下,全身心投入到了这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科研前沿。
或许,当愿力真正能与硅基完美对话的那一天,不仅仅是计算技术,整个人类文明对物质和能量的认知,都将被彻底改写。而他,正站在这个可能性的起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