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神州,西安 - 2031年10月3日,清晨)
第二天清晨八点,张睿准时醒来。经过一夜的休整和潜意识中对昨日思绪的沉淀,他感觉心神格外清明。
他穿了一身舒适的休闲装,决定不搭乘院内接驳车,而是慢慢散步前往位于科研区的食堂。
清晨的国家科学园空气清新,带着草木和露水的湿润气息。
他沿着绿树成荫的小径缓步而行,路过波光粼粼的人工湖,看到几只早起的水鸟在岸边梳理羽毛。
这种宁静与生机,与科研区那种高度专注的氛围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平衡。
半小时后,他抵达了科研区中心地带的大型食堂,这里供应着来自天南地北乃至部分外星基地(如火星温室)的特色餐食,他简单选了份关中特色的肉夹馍和豆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窗外陆续前来用餐或已经开始忙碌的研究员们。
如今的研究院所,早已摒弃了旧时代刻板的打卡制度和硬性工作时长规定。
在物质极大丰富、个人追求与价值实现成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纪元,科研工作更多依靠研究者的自觉、兴趣和对探索未知的内在热情。
张睿直到上午九点左右,才不紧不慢地走进了量子通讯研究院那栋充满几何美感的银灰色大楼。
他没有直接去自己的实验室,而是习惯性地绕了点路,穿过几条明亮的走廊。
走廊两侧是透明的实验室隔间,他可以瞥见里面忙碌的身影和各种奇特的设备。
他路过了几个与量子通讯紧密关联,但又各有侧重的实验室:
超低损耗光波导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调试着由特殊玻璃材料拉制而成的、细如发丝的光纤,试图将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降至理论极限以下。
单光子源与探测实验室:这里专注于制造和捕捉单个光子,是构建更精密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和未来光量子计算机的基础。
拓扑光子芯片设计室:全息投影上展示着复杂无比的光子回路结构,试图利用光的拓扑特性来实现对光信号更稳定、更高效的控制。
新一代自生长芯片材料探索实验室:这里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最初的“盘古”系列,正在尝试引入更多元的基础材料和更复杂的共振场模式,以期“生长”出性能更优越或功能更特化的芯片结构。
这些实验室的存在,勾勒出研究院乃至整个人类在信息科技领域不断攀登的宏伟蓝图。
张睿最终停在了一间标识着“11号实验室:心晶-物质界面与新型计算架构”的门前。这是他所在的团队,研究方向更为前沿甚至显得有些“玄妙”。
刷开门禁,实验室内部宽敞明亮,分为多个功能区域。
他们的核心目标,不再是简单地利用炼心带来的思维超频状态来辅助芯片设计或数据分析,而是试图从根本上探索——能否直接用高度凝练的“愿力”本身,来构成计算单元,甚至驱动芯片的“自组装”与“自生长”?
这涉及到愿力这种心灵能量与物质,尤其是与精密半导体结构的深层相互作用原理。
实验室的成员构成体现了这一交叉学科的复杂性:
牵头人:是一位旧时代便已声名显赫的微电子学教授,姓罗,如今已是八炼中期的境界,是张睿在第一大学的研究生导师。他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力,为团队把握着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