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逆命菩提 > 第160章 君臣二人

第160章 君臣二人(2 / 2)

万衍看着他,仿佛看穿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力,轻轻一叹:“陛下可知,‘仁’之一字,可泽被苍生,亦可困囿雄心。守成易,开拓难。平衡易,破局难。陛下之仁,可惠及眼前之人,可能惠及百年之后之国运?”

说完,不等赵祯回答,万衍身影缓缓变淡,如同融入烛光之中,最后留下一句:“望陛下好自为之,勿负了这万千黎民,与这华夏气运。”

殿内恢复如常,烛火稳定,宦官依旧垂首侍立,仿佛刚才的一切从未发生。只有赵祯一人,脸色变幻不定地坐在龙椅上,后背已被冷汗浸湿,脑海中反复回荡着那句“勿负了这万千黎民,与这华夏气运”。

离开汴梁,万衍一步跨出,瞬息千里,已至陈州地界。 与京师的极致繁华相比,陈州更像一个普通的中原州府,市面虽也热闹,但少了几分浮华,多了几分朴实。

他很容易就打听到了通判范仲淹的官署。此刻的范仲淹,四十二岁,因谏止太后刘娥废郭后而被贬至此,正处于仕途的一个低谷期。

万衍在官署旁的一间简陋书房里见到了他。范仲淹正伏案疾书,眉头紧锁。他身形清瘦,面容端正,颧骨略高,眼神锐利而坚定,即便身处贬谪之地,依旧腰板挺直,浑身透着一股“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沉毅之气。

万衍依旧如法炮制,悄然出现在书房内。 范仲淹的警觉性远比深宫中的皇帝要高,几乎瞬间抬头,看到万衍,先是震惊,随即迅速冷静下来,放下笔,沉声问道:“阁下是何人?为何擅闯官署?”

“范希文先生不必紧张。”万衍颔首致意,“在下乃一游方之人,听闻先生志节,特来请教。”

范仲淹目光如炬,打量着万衍,见他气度非凡,不似寻常之辈,便也按下疑虑,抬手示意:“请坐。不知要请教何事?”

万衍并未就坐,而是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略显萧条的街景,缓缓道:“我看这陈州百姓,虽无京师奢华,倒也安居。然则先生可知,千里之外,西北烽烟渐起;庙堂之上,冗费日增;土地之间,兼并渐烈。长此以往,纵有繁华,可能长久?”

范仲淹闻言,神色顿时凝重起来,这正是他日夜忧思之事!他叹了口气:“阁下所言,俱是实情。积弊已深,非猛药不能治也。然则…”

他欲言又止,显然有所顾虑。

“然则牵涉过广,阻力太大,上位者又心存仁厚,难下决断?”万衍替他说了下去。

范仲淹猛地看向万衍,眼中精光一闪:“阁下究竟是何人?”

“我是何人并不重要。”万衍转身,看向他,“重要的是,先生若欲行‘猛药’,当思其‘药性’能否根除病灶,而非仅仅缓解症状。”

“此话怎讲?”

“譬如,”万衍淡淡道,“若欲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可知裁撤之人将去往何处?其背后关系网络如何化解?新的选官用人标准,可能真正选拔贤能,而非制造新的朋党?”

“若欲强兵,可能改变‘重文轻武’之国策?可能解决兵将分离、指挥不灵之痼疾?军费从何而出?不从根本上提振尚武精神与军事效率,单纯增兵,不过再增冗费耳。”

“若欲抑制兼并,可能触动士绅官僚之根本利益?可能建立一套普惠、公平之土地制度?而非仅仅小修小补。”

万衍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锤子,敲在范仲淹的心上。他脸色变幻,这些问题,有些他思考过,有些则触及更深层的矛盾。他原本的一些改革构想,在此刻听起来,似乎确实有些…理想化和片面。

“先生之志,在于‘忧天下’。”万衍最后道,“然‘忧’之后,更需‘谋’。谋其深远,谋其根本。变革之难,不仅难在反对之声,更难在自身设计是否周密,能否经得起时间与人性的考验。若不能从规则与制度层面进行重塑,仅靠一二贤臣奋力疾呼,即便一时成功,恐也难逃人亡政息之结局。”

“期待下次见面…”

说完,万衍的身影也如之前在皇宫一般,缓缓消散,只留下若有所思、心潮澎湃的范仲淹独自坐在书房内,面前摊开的稿纸上,原本的计划似乎都需要重新斟酌。

万衍离开了这个时代,并未改变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却像两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年轻皇帝和失意能臣的心中,激起了思考的涟漪。这微小的扰动,又会给这条时间线,带来怎样不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