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拈花(1 / 2)

带着秦陵的震撼与宇宙秘辛的沉重,万一乐的本体来到了位于宝鸡的法门寺。

这里因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闻名于世,新纪元后,更是成为修行者心中的圣地之一,香火鼎盛,愿力缭绕。

他并未惊动寺内僧众与游客,身形出现在重建的合十舍利塔地宫深处。

这里安保森严,但在慈航境界面前如同无物。地宫中心,一座玲珑剔透的宝塔(真身宝塔)内,供奉着一枚温润如玉、内蕴金芒、散发着永恒宁静与智慧气息的指骨舍利——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与推背图和秦陵古剑的凌厉、沉重不同,这枚舍利散发的气息,是纯粹、浩瀚、充满慈悲与解脱之意的时间不朽之力与大宏愿力!

万一乐盘坐于宝塔前,心神前所未有的宁静。他并未急于引动舍利力量,而是让自己的慈航愿力如同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流淌过去,与舍利散发的气息交融、共鸣。

仿佛水滴融入大海,他的意识被一股温和而磅礴的力量包裹,带入了一片金色的佛国净土。没有具体的景象,唯有无数关于“觉悟”与“解脱”的感悟流淌心间。他“看”到了:

悉达多的求索:一位尊贵的王子,目睹生老病死,感受爱憎别离,在尘世繁华中体悟到苦的本质(业力缠身)。他毅然放弃王位,踏上苦行之路。

菩提树下的觉悟:经历极致的身体苦修与精神磨砺(如同最残酷的炼心塔),悉达多并未找到答案。最终,他放弃苦行,于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发誓不证大道不起此座。

四十九日,于定境中降服心魔(内在业力),洞彻缘起性空之理,明了苦集灭道真谛。那一刻,他体内积累的庞大业力与愿力在极致的心灵蜕变中轰然质变,枷锁尽断,佛光普照!

成就了类似宏愿境界的无上正等正觉——佛陀!

褪躯与去路:成佛,并非肉身的飞升,而是精神与境界的终极超脱。佛陀的肉身(色身)依旧是凡胎,会衰老、病痛,最终入灭(涅盘)。

但这入灭并非消亡,而是彻底的解脱,是褪去了最后的物质束缚(枷锁)。其去向,精神意识已融入宇宙法界,无处不在,无始无终。或可理解为一种更高维度的存在状态,非言语能描述。

这枚舍利,便是佛陀入灭后,精神超脱、色身火化所遗存的结晶,承载着其证道时的无上智慧与宏愿力,成为指引后人的灯塔。

就在这感悟流淌的巅峰,舍利的光芒骤然内敛,旋即化为一点极致纯粹的金芒,没入万一乐的眉心识海!

刹那间,一种玄奥无比的神通法门,如同天生般烙印在他的心海——《拈花》。

这不是攻击法术,而是对天地之力与精神幻境的极致运用!

心念微动,万一乐轻轻抬起右手,拇指与食指仿佛捏住了一缕无形的微风。随着这个动作,他周身的慈航领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领域之内,空间不再是稳定的,而是如同水波般荡漾开来。无数极其细微、色彩斑斓的光点自虚空中浮现,如同亿万微尘,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组合……

“一花一世界…”

随着低语,他指尖那缕“微风”轻轻一颤,仿佛真的有一朵无形的“花”被拈起、绽放!

嗡!

以他指尖为中心,一个直径不过数米的、微缩但无比真实的幻境瞬间生成!不再是森罗万象仪那种针对个体的精神投射,而是直接篡改、重塑了领域内小范围的现实规则!

幻境内:

沙海:炽热的阳光、滚烫的沙砾触感、干燥的风声、甚至远处沙丘移动的轨迹都清晰可辨!身处其中的人,五感体验与现实沙漠毫无二致!

雨林:潮湿闷热的空气、脚下腐殖质的松软、四周藤蔓缠绕、虫鸣鸟叫、甚至树叶滴落的水珠砸在皮肤上的凉意,都无比真实!

战场:金铁交鸣的刺耳声、硝烟与血腥的混合气味、脚下大地的震动、流矢破空的尖啸…所有感官冲击同步爆发!

更为关键的是,这幻境是群体性的!只要身处万一乐的慈航领域范围内(目前十米),都会同步陷入这由他“拈”出的微缩世界中,体验完全一致!

而且,维持这幻境的主要力量,是撬动、引导、重构领域范围内的天地之力(水汽、光线、气流、大地脉动等)来实现,对万一乐自身愿力的消耗微乎其微!这比森罗万象仪依靠转化业力和消耗自身愿力制造个体幻境,效率高了何止百倍!

“原来如此…以天地为画布,以心意为画笔…这才是真正的‘境由心生’!” 万一乐心中明悟,指尖微动,那朵无形的“花”消散,微缩幻境也随之消失,领域内恢复如常。

他睁开眼,看向宝塔中的佛骨舍利,目光充满敬意与感激。这“拈花”神通,不仅是对敌、历练的利器,更是大规模传道、教学、甚至进行群体精神淬炼的无上法门!价值无可估量!

与此同时,在参悟舍利本源、掌握“拈花”的瞬间,他心海中《菩提》佛经光芒大盛,与佛骨舍利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几道微弱的、同源但位置不同的感应,如同星火般在地图上亮起——那是散落神州其他角落的佛舍利子位置!

“看来,这趟陕西之行,收获远超预期。” 万一乐缓缓起身,对着佛骨舍利合十一礼。长安的印记,秦陵的低语,法门的拈花…古老的智慧与力量,如同涓涓细流,正汇入他新纪元的宏愿之海,为其注入更深沉厚重的底蕴。

他转身,身影融入地宫的阴影,下一步的目标,已然清晰。

地宫深处的参悟告一段落,万一乐并未直接离去。他收敛周身气息,如同一个普通的访客,拾阶而上,来到了法门寺方丈禅院。

院中古柏苍劲,石径清幽,檀香袅袅,倒是隔绝了外界的喧嚣。现任方丈明心法师,一位须眉皆白、眼神却澄澈温润的老僧,早已感知到这位“不速之客”的不同凡响,亲自在院中等候。

“施主身具无量光,心藏寰宇志,驾临寒寺,老衲有失远迎。”明心法师合十为礼,声音平和,却仿佛能洞悉人心。

万一乐还礼,开门见山:“法师慧眼。今日参拜佛骨,心有所惑,特来请教佛法真谛,望法师不吝赐教。”

两人于禅房蒲团上对坐,清茶一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