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衙役凌云志 > 第233章 绝交词刻驸马府 武英殿内风波起

第233章 绝交词刻驸马府 武英殿内风波起(1 / 2)

十月十六,乃朔望大朝之期。依制,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员皆需入含元殿朝参。繁琐礼仪既毕,慈圣皇太后传谕,于武英殿召见重臣,面议政务。

自前隋以来,常朝渐成虚礼,重大政务多由君主于便殿召宰相、重臣议决。至本朝,太宗、高宗朝此风尤盛。然自天后临朝,中宗、睿宗朝局动荡,玄宗后期怠政,此制渐弛。及至今上冲龄,太后秉政,方重开武英殿听政,倚重宰相,裁决机务。或因上月圣寿节积压政务,故今日太后临殿视事。

凌舍人身为分署文书中书舍人,需通晓政情,故亦得列席殿末,躬逢其盛。

殿中垂珠帘一道,隔开御座与臣工。凌云暗忖,此当为史书所载“垂帘听政”之实景。

太后升座,群臣依礼参拜,毋庸赘述。

议政之初,乃裁定积压数件悬案。此类事务多为疑难,故被凌云“分票”时,毫不客气地尽数划归彦阁老处置。故而殿上奏对,多由彦阁老出班应答、接旨,俨然中书令之风范。

眼见彦阁老于御前侃侃而谈,处置政务,凌云心中五味杂陈。此番局面,实乃他一手造就!

无论彦阁老才具高下,所办政务优劣,即便差池频出,招致物议,然长此以往,此等场景持续上演,岂非为彦阁老积攒声望、塑造“勇于任事”之形象?

中书舍人终究只是中书舍人,阁老终究是阁老。凌云暗叹,自身见识境界仍有不足,竟一度沉醉于“打压阁老”之虚名,于实利何补?看来日后行事,需改弦更张,行“修正”之策。

正当凌云思忖如何调整方略之际,太后命内侍传示一封奏疏。诸宰相、尚书等重臣阅毕,皆不约而同瞥向班末的凌云。

再愚钝者亦能猜度奏疏内容。凌云心下了然,此必是昨日于驸马府中所见那封弹章无疑!

果不其然,河南道监察御史张昌宗出列奏道:“诚如疏中所言,凌舍人行止有亏,骤登枢要,圣裁令其‘停职待勘’。然臣等传票半月,凌舍人竟拒不到堂,此乃骄狂蔑法之状!臣张昌宗等再伏乞圣断!”

明眼人皆听得其中文字机巧。太后确曾下“停职待勘”之谕,后亦准凌云复职。然按字面论,复职仅意味“停职”处分已销,“待勘”却未明言取消。历来惯例,复职即视同处分全消,从无人咬文嚼字追究“勘”字。不意今日竟生此变,内中必有蹊跷。

遭当廷弹劾,凌云眼观鼻,鼻观心,气沉丹田,默然肃立。此刻多言无益,关键须看太后态度。若太后金口一开,道声“此事作罢,不必再勘”,则风波立息。

然凌云心知,此言于言官而言近乎“粗暴”,出于“重谏官”之政治正确,太后未必愿轻易出口,自身分量恐亦不足以令太后如此回护。

又有给事中出列附议:“臣亦同此议。佞幸之辈,凭借天幸跻身要津,一朝得势,为祸宫省,乱我朝纲……” 其后洋洋洒洒数百言,极尽攻讦之能事。

李大人面皮再厚,亦被骂得难以自持,只得依制出班,免冠叩首,以示待罪。

言官成群结势,其兆若何?殿内诸公皆宦海老手,焉能不知。此刻最是幸灾乐祸者,莫过于彦阁老,心中大呼痛快!暗忖:恶人自有恶人磨!凌小贼,尔亦有今日!纵使老夫一时奈何不得你,自有正直之士容你不得!

太后未循常例先询重臣意见,却于帘后径直谕道:“着凌云于廷前自陈。”

凌云当即高声道:“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臣势单力孤,百口莫辩,唯乞天心独断!然臣有一事不明:当日彦阁老与臣同受圣裁,罪名无二。为何台垣诸公独紧盯微臣不放,于彦阁老却视若无睹?此等厚此薄彼,何以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