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衙役凌云志 > 第229章 圣寿节闲游教坊 慈宁殿应对展机锋

第229章 圣寿节闲游教坊 慈宁殿应对展机锋(1 / 2)

被罚俸的凌云躲在直房内,心中窃笑不已。他暗忖:若太后、永嘉长公主,或外朝的崔尚书等人,单独与兴启初年全盛时期的政事堂诸相抗衡,胜算渺茫。然如今三方似有联合之势,共同支持他这小小舍人,而政事堂权势已渐衰微,此大势所趋,又有何惧?

只是眼下能看清这大势者寥寥。当局者迷,旁观者亦迷。反倒是凌云这个周旋于各方、本该左右为难的“夹缝人”,因接触频密,对各方心态把握精准,率先窥见了此中玄机。他不由唏嘘:危机之中果藏转机,古人诚不我欺。

在凌云眼中,如今的政事堂名声虽显,架子犹存,仍是百官心目中的宰相之府。然其面临的形势已大不如前,地位与实力开始失衡。这样的目标,岂非最佳的“刷声望”对象?

若那些仍沉浸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荣光中的大学士们,得知自己被某人视为“挟寇自重”的“寇”,不知该作何感想。

现今在任的五位大学士,除最末位的东阁大学士陈阁老是去年廷推补入,余者皆为先帝委任。自天子即位至今,已历十载,承平日久,积弊渐生…

为自家寻得“华山一条路”而暗爽的凌舍人,很快收敛心神,投入公务。

办公之余,不忘报复。那彦阁老着实令凌云厌烦,他便将诸多繁难事务及易得罪人的差事,统统分派给彦阁老处置。如今既行“分署”之制,责任到人,彦阁老推诿不得,亦难拉他人共担。长此以往,够他受的。

午后分拣完毕,凌云亲自捧着一叠文书,前往门下省寻那陈阁老。人和事不可做绝,前番既已认陈阁老为“恩公”,此时理应去表个态。

凌云出了中书省直房,步入门下省。一路所遇同僚中书舍人,无不对他避道而行,神色敬畏,仿佛畏之如虎。威风凛凛的凌舍人心中不免小小得意,虚荣了一把——这般待遇,在省中本该只有侍中方能享有。

话说这门下省所在,建筑宏阔。正堂为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堂中供奉先贤画像,设座若干,东西相对,乃宰相们共议国事之地。出入门下省主要通道亦在此堂。

政事堂两侧廊庑,通往各位宰相及侍郎办公之所,依规制隔成数间廨署。

凌云进了政事堂西侧廊道,见一屋内烛光闪动,便知那定是陈阁老所在。

或有人问,青天白日为何点烛?只因门下省署衙为安全计,北面墙壁多不开窗,光照不足。内进廨署,尤其北侧屋舍,终日需烛火照明。

通常,侍中、中书令及资深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宰相,占据南侧有窗明亮之所。而如陈阁老这般资历稍浅者,则多在光线晦暗的北侧廨署。

故而凌云见西廊北侧有点烛之屋,便知是陈阁老所在。

陈阁老对凌云态度颇为冷淡,倒也在凌云预料之中。今日他几乎将政事堂全体面子扫尽,陈阁老能有好脸色才怪。

凌云轻轻将文书置于案旁,对陈阁老笑道:“下官今日一时愤激,言行无状,头脑发热,阁老万勿介怀。”

陈阁老讽刺道:“一时愤激?分明是处心积虑罢。没头脑之人,岂能安坐这‘分署文书’之位?”

“下官本意实只不忿彦阁老一人,与之已成水火。放肆之时,不免误伤诸位,绝非蓄意针对政事堂。” 凌云话中有话,点明目标仅在彦阁老。

陈阁老自然听得懂,抬手止住凌云,脸色稍缓,心下暗叹:名缰利锁,功名利禄,自家终究也难以超脱。转而教训道:“莫要以为你是太后亲戚,便可在这宫禁之中…”

“什么?太后亲戚?”凌云急忙打断,“此话从何说起?”

“休要装傻充愣。”陈阁老不耐道:“今日有流言,称你乃太后在台州府的母族子弟。老夫隐约记得,当年追赠太后生母,确系台州某县凌氏。前后对照,此言怕是不虚,不然太后何以偏袒若此?宫中皆知,太后重亲情。”

凌云愕然,半日功夫,竟出了这等流言?可巧太后母家姓凌,他籍贯亦为台州…天下同乡同姓者何其多!他自家事自家明,与太后绝无半点瓜葛。

凌云转念一想,难怪方才同僚对他异常敬畏,原是把他看作太后亲戚了。在这内廷为官,得罪宰相或只是丢官,若开罪秉政太后,怕是难有立锥之地。

“此流言绝非属实。”凌云诚恳道。

然陈阁老显是不信,又教育几句,便挥手让他退下。

日影西斜,凌云拍拍屁股散值归家。途中总觉忘了何事,从袖中摸出一份御史台传票,方记起昨日监察御史传他今日过堂,结果被他彻底抛诸脑后。

此等小事,忘了便忘了罢!崔尚书捧他上位,陈尚书是他前辈,御史大夫是他保护伞,永嘉长公主对他似有…情意?自觉根基已稳,凌云在台州为官时的骄矜之气复萌,轻蔑地将传票撕碎,随手撒入永安渠中。

次日,乃太后圣寿节,朝廷放假一日。自太宗皇帝定下规矩,本朝官员休沐之日屈指可数,此日堪称难得。

为彰显天子孝心,太后寿辰赐假,且一切从简,免群臣朝贺,确也收普天同庆之效。

虽无需入直,凌云仍有约赴。昨日收到请帖,太常寺下属教坊新排演了乐舞,主管礼乐的太常丞、协律郎等官员,特邀江南文坛才子凌舍人前往“指导工作”,关怀一下乐户生计。

有免费酒宴,凌云欣然前往。天公作美,冬日暖阳和煦。凌云懒洋洋踱入教坊所在坊曲,与几位约好的太常寺官员会面。另有教坊两名乐正前来应承。

看官莫要即刻想歪,这几位大人确是去“指导工作”的——至少上午是在认真品鉴新排乐舞。此乃必须流程,无此由头,他们也不敢公然至此寻欢,多少有些心虚,故皆未着官服。

依计划,上午观舞,午间宴饮,自有乐伎陪侍。酒足饭饱后,便是自由时光。京师长安,冬日苦寒,许多“夜生活”只得提前…

太常寺算不得阔绰衙门,教坊乐舞是其重要职司之一,除承应朝会、祭祀雅乐外,亦为勋贵、官宦家宴庆贺提供“俗乐”服务,收取费用,贴补寺中用度。故而检查乐舞质量,亦在情理之中。加之教坊乐人有时亦需入宫献艺,官员考察其水准,名正言顺。

大约这几位官员听闻凌舍人精于此道,又出身台州这东南文华之地,且值得结交,便通过李清郡公牵线邀来同往。李清本人今日作为宗室,需入宫为太后贺寿,并未前来。

今日太后圣寿,顶尖的雅乐班子入宫承应,留下的多是“俗乐”班子,反倒更合众人口味。

教坊将众人引至一温暖厅堂,团团围坐,留出中间空地。随后有女乐伎轮番入内献艺,男伎则免了,不在今日检阅之列。

象征性观过几曲歌舞,众人便不安分起来,边饮酒,边与献艺乐伎调笑,美其名曰“放浪形骸”。若有入眼者,自然可留身边,“探讨艺术”。

凌云连日紧张,极需放松,较他人更为“投入”。

一名秀美白净的女乐师奏毕,未退下,反而主动行至凌云身前,盈盈拜道:“奴家愿为凌老爷侍酒。”

教坊中乐伎,有官奴婢,亦有雇佣者。眼前这位妆容近似良家,不似轻易卖身者。她若自重,凌云也不会用强,奇道:“你识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