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议儒(1 / 2)

七月二十日,过完十一岁生日的新帝登基,改元中兴。

在忙活完了官员的位置分配后,对于要去地方上任的,小白还得各个抽空见上一面。

比如新出炉的豫州牧刘备,兼任洛阳京兆尹的杜畿要从洛阳回来,他会和刘备交接一堆事宜,刘备的重要工作,就是恢复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生产,给有联军经过的地方进行灾民赈济,做长安的前哨,盯着关东那边的动向。

东郡郡守曹操,则是直接看着回去以后的地方诸侯。

得跟新臣子谈谈理想,派发任务,跟舅舅、姨父拉拉家常,跟袁绍进行对袁家的悼念和夸夸,对袁术进行对袁绍的夸夸……

等把这些人都送走,他还要熟悉这些人大概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大家慢慢磨合。

等这些事都忙完了,秋收都结束,过年之前,又到了未央宫固定大朝会的日子。

未央宫也没多少人,就小白一个人住,刘辩刘协都住在外面让他们更有安全感的秦王宫里,因此小白压根都懒得多修,旧宫殿修整翻新就拿来用了。

恰巧,宦官这两个字是洛阳百官的禁忌,他不主动提扩张,也没人会主动提这事。

从洛阳大逃杀成功活到长安的官员,要么是家庭背景厚,要么是比较谨慎低调识时务,来长安以后,一直都处于老实听话的阶段。

毕竟皇帝小归小,但他是外戚来洛阳帮他,他都不留人家在身边,直接把舅舅、姨父都打发到周边,自己手里有亲信,手里真有权的人。

话又说回来,小皇帝不蠢笨,知道做什么事该用什么人,面色红润,气血充足,一看就很能活的样子。

这能活的孩子还是个孝子,在别人都快忘记刘宏死了两年不到的时候,他每天都老实守孝,还是按照最严格的那档标准来守,让知道他一直在守孝的官员都感动哭了。

礼崩乐坏这么多年,他们大汉,这是终于要正常起来了啊!

心里真有大汉的人,未尝不觉得大汉有他很幸运。

又是一段时间过去,跟着新君见识了一番长安的秋收,被狠狠震撼到了的大家,不少人都将其视为祥瑞,还真有官员想借这个来拍马屁。

“圣王在上,则风雨时若,嘉禾滋生。今长安之野,黍稷盈畴,一茎九穗,此实陛下至德通于神明,故天降玄符以彰圣运。”

那官员还要再说,就被韦端打断:“什么天降玄符,一派胡言!”

“陛下还是秦王时来我长安,躬耕藉田,与民农桑,我长安城连着几年,都是田地丰收。此非天降,而是陛下钻研农事,培育粮种,炼制新肥所至!”

“尔等不思进取,只一心天意,如此庸碌之人,不配为我大汉官员!”

被韦端这么一打岔,那要夸人的官员也愣住了,接着就是脸色羞愤发红,怒道:“多年来,天灾不断,今日长安有此丰收,下官有感而发,有何不对?不知韦太仆何故如此欺我!”

司徒荀爽站出来说道:“京畿丰收,是个大喜的事,朝堂之上,诸公应牢记自己大汉官员的身份才是。”

有三公之一出来调和,这事情差不多到这里也就要结束了,却没想到太傅杨彪也站了出来,一脸沉痛的表情,举起笏板。

“老臣虽来长安时日不多,但陛下勤政爱民,亲事农桑,皆是老臣看在眼里的。

陛下劳心劳力,换得长安丰收,此等伟业却被一句‘天意’所盖,老臣实在痛心!”

上首的小白点头,是的没错,朕也很痛心。

了解杨彪的官员看见他这样,都是眉眼一跳,琢磨着他这是要搞什么名堂。

却又听见杨彪说:“如今天下已定,我大汉之学亦当复立。今之学问,醉心谶纬者甚多,无人如陛下一般躬耕田垄,钻研民生。

不止如此,陛下所为,也都被此等人一言蔽之……臣请陛下,在长安重立太学。

太学乃教化之本,今既逢安定,当重振经术,使学子通晓《春秋》大义、《尚书》治道,而非徒诵谶纬!”

杨彪话音落下,全场都安静了下来。

荀爽、黄琬、卢植三人,作为儒家经学的代表,无不转头侧目,眼神看向了杨彪。

文先,几日不见,原来你在忙这些啊!

就蔡邕,低头心里叹气,心想这一天来的未免也太快了。

谁也没想到,杨彪居然会在新帝刚即位没多久的时间,就撺掇新帝,要来重新改革大汉的教育制度。

如果只是批判谶纬,那倒真还好说,蔡邕、卢植也都不喜谶纬。

但杨彪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要在长安重新建太学,要在新的太学里,改革教育,对学子们教授新的东西。

改革儒学、重立太学,既是重新把教育权从经学世家手里掏出来,又要把经义解释权也从他们手中抢回来。

对求学无门的地方豪强以及中小士族来说,这事影响有限,但对经学世家来说,这很要命。

小白等杨彪说完,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人说话,他便开口道:“太傅所言,亦是朕之所虑。

我大汉英才,应当是先人贤思,又能安天下百姓。只钻研谶纬、章句,心无家国百姓,如此学问,害人害国,还是不学得罢!”

还在琢磨怎么解读杨彪意思的大臣们,又听进皇帝这更过分的一席话,一个激灵,明白了这两人早就都计划好了。

司徒荀爽道:“太学荒废久矣,若能革除章句之弊,专研致用之学,实为社稷之福。”

小白立刻明白,这家伙也想让颍川荀氏加入进来。

在洛阳的大家族盘根错节,但是多亏董卓,杀袁家的时候也杀了一大批袁家姻亲,荀氏被杀的也不少,也就地位高如荀爽,或者还在颍川老家的,得以幸免。

现在荀爽在朝中就他一根独木,天子身边有盖勋这样的老将,投奔他的宗亲,以及占了从龙之功的韦端、杜畿,长安乃至关西的本地氏族都虎视眈眈,他们过去繁荣昌盛的关东世家日子是真不好过了。

为了再发展壮大家族,也为了警惕寒门子弟起来,看出皇帝与杨彪对此势在必行的荀爽,都决定要掺和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