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黄琬道:“太学乃国本,不可轻动。然今天下板荡,确需英才。陛下可仿效先帝,立‘鸿都门学’,另设‘实务科’,而不改太学旧制。”
他的意思小白也明白,这是太学的事归太学,别的归其他,决不能让最高学府太学的权威性被玷污。
但是他这么一说,杨彪急了。
这些新来的不懂皇帝,现在你让太学只有经学,其他学问另立学宫,下一刻皇帝就敢直接废太学,直接把经学都一起不要了。
他赶紧怒斥道:“太学旧制本也该改了!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礼制本就该时移世易而变,岂有万世不变之制?”
作为三十不到,就已经位列大司农,兼洛阳京兆尹,再兼职尚书令的铁杆天子派,杜畿这时候也站出来,说道:“在长安数年,直到看见陛下,才知我昔年读书有多狭隘。我读之书,不能让天下百姓安家果腹,实乃无用。
大汉连年灾乱,正需通晓农政、律法、明算之才!
臣请仿武帝旧制,设‘法’‘算’‘农’三科,太学当授《泛胜之书》《九章算术》《汉律》,择优授官,方可安民兴邦!”
不愧是新君的贴心人,上来就这么猛,直接明牌,太学就是要和选官挂钩,改太学就是要改选官方向,一下子就给人撞得脑袋一晕。
儒学铁杆保守派的孔融急了:“《诗》《礼》不修,何以立国?殿下莫非欲效暴秦,以吏为师乎?”
他属于是真敢叼董卓的清流名门,在洛阳的时候,保皇党名声就比卢植略逊一筹。因为也有太多人作保,因此也没被董卓杀掉,属于是小白感觉最烦人的正统汉臣。
对大汉是尊敬要保护的,有益大汉的事是一件不干的。
有孔融开口反对,就也有人跟着反对了,一些“太学乃圣人之地,岂容律法、算数玷污?”“如此与匠作坊何异”之类的话都来了。
感谢董卓,杀穿了洛阳朝堂,也就几个重要话事人还留着,因此现在长安的朝堂,除了这些洛阳有名的话事人,中层官吏不少都是长安本地小白的人。
针对革新太学,两边对垒起来,吵得凶狠,泾渭分明。
现在是温侯、执金吾,之前只是丁原帐下一个主簿的吕布,虽然是文官出身,但他也真没见过这阵仗。
说难听点,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也就卢植为首的几个铁杆保皇派敢出头,剩下的都是不说话的鹌鹑。
结果现在干掉董卓,重创联军的天子要改革太学,这群人居然比董卓揽权那会儿都要激动地多,也是蛮讽刺的。
一直不曾开口的卢植思虑一番,说道:“太学之设,本为明经正俗。然今章句泛滥,谶纬横行,确需整顿!然《诗》《礼》不可废,律法、农政可为辅——若弃本逐末,恐失先贤之意。”
他本想说“圣人”,但皇帝说的是“先贤”,他便也改口了。
作为天下有名的大儒,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儒将,卢植支持剔除谶纬,但反对将经学边缘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这也是难免的,就连杨彪,答应小白愿意扛起这个革新儒学的大旗,也是家族只剩他们三两个后,决心要重新把杨家树立成绝对的学术权威。
但他只要能干活,能扛事,罪都受了,好处他就能享受。
等到卢植说完,小白便开口道:“卢公曾平黄巾、着《尚书章句》,正可主持太学‘经义科’,使学子知《春秋》大义。”
接着,他又道:“为我大汉学子,重立太学不可再拖。即日起,太学祭酒便由太傅兼任,太常蔡邕兼任太学博士。
太傅总领太学,蔡博士修订教材,你二人负责重定太学经义典籍。律学博士由钟繇兼领,教授《汉律》、《春秋决狱》。”
至于算学、农学,以后没人就他上。
考虑到目前他们好似搞到一个真天子,所以谶纬这种东西,虽然没了让他们也少了不少权力,但是也担心一个不好会祸害己身,大家也就放弃了。
就是关于儒家经书的解读权,不少人还是很有微词的。
再强硬地定下重立太学这事之后,小白散了朝,私下找杨修递了个话。
因为年纪差不多,家世不错的杨修没事就来未央宫,作为天子全新的近臣,小小年纪领着黄门侍郎的官职,一边念书一边在杜畿不在的时候,顶了他原本的秘书差事。
“德祖,你今日回去之后,告诉杨公,让他抽个时间,替朕拟一份《黜伪学诏》,然后现在,你来拟一份《长安太学诏》。”
两份诏书,前者是要把过去盛行的儒家学说都直接罢黜,以后的大汉官方儒学,只会是蔡邕和杨彪整理之后的新儒学;后者是要告知天下,朝廷要在长安重新立太学了。
小白就两个核心要求:“谶纬乱经,乱解先贤之风,不可再起。复太学旧制,明经致用,选官举才,以安天下。”
杨修提起笔,自信一笑:“不用回去,两份诏书罢了,我都可以现在为陛下草拟。”
他这么有信心,小白也干脆反手,让人去拿写诏书的专用好纸来,“那就别草拟了,这点小事,你直接写吧。”
杨修写之前,先拿出一卷自己写好的文章交给小白:“我写好之前,陛下可先看看这个。”
《黜伪学诏》和《长安太学诏》都是官方诏书,风格得端庄大气,又激烈的言辞也得克制,但是这封《告天下邪儒书》那可就不一样了,杨修私人写的,不带官方,重点就是抨击现在的天下儒生。
小白全篇看下来,杨修这小子从开头骂起,骂他们学术毫无寸进,只知道在原本的典籍上死守章句、沉迷谶纬,不务民生、空谈天命,背离孔子“修己安人”之本。
然后就是骂学这些儒学没有半点用,有用的话,“董卓入洛,诸生何不占其败亡?此乃欺世盗名之术也!”
谶纬有个屁用,有用董卓能嚣张成那样?
洋洋洒洒连着举例好几个,把谶纬的没用贬低到尘埃里。
接着开始追溯历史,用他们弘农杨氏充足的学术底蕴,开始深扒谶纬和章句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直接解构这些东西,溯源这些东西和儒学其实压根就没关系。
最后就是开始“正儒”。
他父亲杨彪和天子现在干的,就是把这些前人加的不属于儒学的糟粕都给剔除掉,他们才是最正经不过的真儒,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才是儒!
了解皇帝阅读速度,算着小白差不多看完的时间,还在一边拟招的杨修不经意开口道:“陛下,您还要张贴全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