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家书(2 / 2)

德兴最后用力地看了一眼大哥,又望了望人群中踮着脚、正用手背抹泪的娘。猛地转身,在接兵干部和乡亲们七手八脚的帮助下,爬上了车厢。

车厢里已经站了几个邻村的新兵,同样的蓝白条纹,同样的年轻脸庞。

卡车缓缓开动。人群像潮水般跟着涌动,无数双手挥舞着,无数的声音喊着:“德兴!好好干!”“给咱大队争光!”“常写信回来!”……

孩子们兴奋地追着卡车跑了一阵,直到车子加速,才气喘吁吁地停下。

德麟一直站在那土坡上,像一尊沉默的雕像,目光紧紧追随着卡车后轮扬起的滚滚黄尘。

那尘土弥漫着,翻卷着,越来越远,越来越淡,终于彻底消失在通往公路的拐弯处,再也看不见一丝踪影。

他这才缓缓地转过身,抬起手臂,用粗糙的袖口内侧,极快、极隐蔽地擦过眼角,抹去那片滚烫的湿润。

脚下,是他扎根的大辽河;远方,是他血脉相连的弟弟奔赴的蔚蓝大海。

转眼夏至,日头的燥热,如同无形的蒸笼,笼罩着夏家大队。

白天的喧嚣沉寂下去,夜晚的虫鸣便成了主角。

然而,大队部那间土坯房里的煤油灯,却常常倔强地亮到深夜。

昏黄的光晕透过糊着旧报纸的窗户,成为黑沉沉的夜里,一点不眠的星火。

德麟伏在陈旧的木桌旁,眉头拧成了一个深刻的“川”字。桌上摊着几张写满数据和计划的草纸,旁边是他用了多年、算盘珠都磨得发亮的算盘。

作为夏家大队的队长,他正带领着社员们进行一场大的改制:重修年久失修、跑冒滴漏的小闸口,防止大辽河水患,试着在塘地种水稻子,……

几个月下来,塘地里的水稻苗做住了,抽出的穗子也沉实了不少,社员们脸上开始有了真切的笑意,这让他心头那根紧绷的弦稍稍松了些。

“看来,要不了多久,就能搬回家住了。”德麟想到这些,眉头舒展开了。

夕阳的余晖给土墙涂抹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公社的通讯员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冲进大队部院子,车把上挂着的绿帆布包里,取出一份带着油墨气息的正式文件。

“夏队长!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通讯员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

德麟心头一凛,双手接过那份仿佛有千钧重的文件。

他屏住呼吸,就着煤油灯跳跃的光焰,一字一句地读,“广大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铅字,像触摸到一块滚烫的烙铁,心里猛地一沉,又像压上了一块巨石。

这不是简单的安置,是关乎青年的命运、也关乎夏家大队未来的天大的事!

必须办好,办得稳妥,办得让这些离家的孩子们心里暖。

没过多久,公社的正式通知下达了:夏家大队接收五名来自省城沈阳的知青,三男两女。名单附在后面,陌生的名字,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崭新面孔和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

大队队委会上,气氛比往常凝重。烟雾缭绕,劣质纸烟的辛辣味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

几个小队长和会计老王都闷头抽烟,眉头紧锁。安置知青,住哪儿?吃什么?活儿怎么安排?都是挠头的问题。

“要不……各家各户挤挤?总能腾挪出几间闲房。”老会计老王嘬着烟嘴,试探着开口,声音带着不确定。

德麟没立刻回答。他拿起桌上那半截早已熄灭的烟卷,在缺了口的土陶烟灰缸里用力摁了摁,仿佛要将所有的犹疑都摁灭在里面。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几张布满愁纹的脸,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不行。挤在社员家里,不是长久之计。知青们从大城市来,离乡背井,咱这里条件苦,第一步就得让他们住得暖、吃得香,心里头安稳,才能安心留下来搞建设。”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敲了敲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目光最终落向窗外那排相对齐整的砖瓦房。那是新建的大队部所在地,也是整个夏家大队最好的建筑。

“队部这三间砖瓦房,敞亮,地基也干爽,离晒谷场和机井都近。腾出来,拾掇拾掇,给知青们住。”

话一出口,屋里瞬间安静下来,连烟灰跌落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德麟,满是惊愕。

队部?那可是大队的“心脏”所在!办公、开会、存放账册、悬挂奖状锦旗的地方!

德麟自己平日里也只住在旧队部,那间小小的土坯房里。

“队长,这……这合适吗?”保管员老张忍不住问。

“没啥不合适!”德麟摆摆手,语气斩钉截铁,“知青是来支援咱建设的,不是来受罪的。队部空出来给他们,正合适!”

消息像长了翅膀,第二天就在社员大会上炸开了锅。

晒谷场上黑压压一片人头。德麟站在碾场的石碌子上,背后是金灿灿的、散发着阳光味道的稻草垛。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带着特有的浑厚穿透力,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边:

“老少爷们儿!咱们夏家大队今年的改制为啥能成?水渠为啥能修通?谷仓为啥能立起来?靠的就是咱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的、被日头晒得黝黑的脸庞,“如今,党中央派知识青年到咱农村来,支援咱们搞建设!这是信任咱!人家城里孩子,放着好日子不过,响应号召到咱这土窝窝里来吃苦,图啥?图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咱夏家大队的人,得拿出十分的真心、百分的热忱待人家!不能让人家孩子寒了心!”

他提高了声调:“队部腾出来给知青住!眼下,缺桌子板凳,缺锅碗瓢盆,缺铺盖被褥!谁家有空房暂时用不上的家什?谁家婆姨针线好能帮着缝缝补补?都报上来!咱凑一凑,给孩子们安个像样的家!”

话音未落,人群里就炸开了锅。

“我家有新打的两条长板凳,结实着呢!”二伯爷第一个扯着嗓子喊,旱烟杆举得老高。

“我给闺女们缝新被褥!棉花是新弹的,暄乎!”三婶挤到前面,拍着胸脯。

“我家有口大水缸,腌咸菜正合适!”

“我那儿还有半袋子白面,先给孩子们蒸顿馍!”

“算我一个!劈柴火我包了!”

人心齐,泰山移。有这股子心气在,夏家大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看着眼前一张张热切的脸,听着此起彼伏、争先恐后的应和声,德麟悬着的心,终于踏踏实实地落回了肚子里。一股暖流,从心底涌遍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