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37章 土法钻井藏真金,轻骑破阵震晋中

第37章 土法钻井藏真金,轻骑破阵震晋中(1 / 2)

第三十七章:土法钻井藏真金,轻骑破阵撼晋中

云蒙山的秋阳晒得人暖烘烘,兵工厂的空地上,周先生正蹲在一堆钢管前敲敲打打。这些钢管是从榆次兵站仓库缴获的,原本是日军用来铺设输油管的,现在被截成一米长的短节,两头焊上铁环,成了最简易的钻杆。“汉斯,你看这玩意儿中不中?”他举着钻杆往地上戳了戳,钢管稳稳扎进土里,“石老根说鲁省的土层软,人力绞车就能带动,不用发动机,动静小得很。”

汉斯蹲下来,用卡尺量了量钢管壁厚,又往里面塞了把钢钎:“行是行,但得在顶端焊个‘t’形把手,方便两人一起拧。还有,钻头得磨成三棱形,带倒刺,这样才能把泥土带上来。”他说着捡起块废铁,在砂轮上磨了几下,火星溅到地上,“你看,就像这样,钻进土里能‘咬住’泥,往上提的时候还能刮下油星子。”

李明远站在旁边看着,手里捏着王鲁生送来的盐碱地土壤样本——土块捏碎了像细沙,凑近闻有股淡淡的腥味。“这钻杆别做得太规整,”他叮嘱周先生,“就弄成铁匠铺打坏的废钢管样子,万一被鬼子搜去,也只当是咱修农具的边角料。”

他最担心的就是“露馅”。历史上,日军在华的装甲部队最多也就配备九七式中型坦克,重不过十五吨,所谓的“重型坦克”从未大规模投入中国战场;至于大鹰酱的谢尔曼,此时正忙着在太平洋啃日军的岛礁,根本没精力往中国战场派。云蒙山现在的“云蒙三号”,其实就是在卡车底盘上焊了层钢板,装了门改造的山炮,算不得真正的坦克,顶多算“装甲突击车”,真要遇上日军的反坦克炮,未必能占多大便宜。

“咱跟鬼子比的不是重武器,是脑子。”李明远对着围过来的干部们说,“榆次能拿下来,靠的是污水处理厂的老管道;太谷能得手,仗的是文庙地宫的暗道。鲁省的油田要藏得住,晋中的仗就得打得巧——不用坦克集群冲锋,就用轻骑兵、迫击炮加炸药包,专打鬼子的软肋:粮库、弹药库、通讯站,打了就走,让他们摸不清咱的路数。”

正说着,通信兵跑进来,手里举着石老根从鲁省发来的鸡毛信。信上用炭笔写着:“油坊地窖已备好,土层含油重,初十可动手,需麻绳二十丈、粗布三十尺(裹钻杆防响)。”旁边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绞车图,还标着“两人可摇”。

“让赵大山备齐东西,派一个班护送,混在运棉花的车队里过去。”李明远把信折成小块塞进怀里,“告诉石老根,绞车的木轴用枣木做,耐磨还没声音;摇绞车的弟兄嘴里叼块布,别出声,夜里干活就点一盏豆油灯,光别漏出去。”

鲁省东营的老油坊里,王鲁生正指挥队员们挖地窖。地窖深三丈,口小肚大,像个倒扣的瓮,只有顺着绳子才能下去。墙角堆着刚运来的枣木绞车,木轴上缠着新麻绳,钻杆用粗布裹得严严实实,摆在墙角像堆柴火。“今晚月黑头,正好动手。”他往窗外望了望,松井的勘探队还在忙着修那台卡壳的钻探机,几个学生兵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里画老家的样子。

三更天,油坊的门悄悄关上。石老根带着两个徒弟下了地窖,豆油灯的光昏昏黄黄,只能照亮眼前三尺地。“先定桩。”石老根往地上砸了根枣木桩,用罗盘校正好方向,“就从这往下钻,离松井的破机器三百步,他就是耳朵贴地上,也听不见咱的动静。”

两个徒弟摇起绞车,裹着粗布的钻杆缓缓往下转。王鲁生和队员们轮流换班,每个人摇上百下就满头大汗,地窖里的土腥味混着汗味,闷得人喘不过气。钻杆每往下进半尺,就提上来一次,石老根用手捻捻带上来的泥土,眉头渐渐舒展:“这土黏,含油重,有戏。”

天快亮时,钻杆已经下去十二丈。当徒弟再次摇上来时,钢管顶端沾着几滴黑糊糊的东西,滴在粗布上,晕开一片深色的印记,凑近闻,有股烧煤油的味道。“着了!”石老根的声音压得极低,眼睛却亮得吓人,“这是‘油根’,再往下钻三丈,准能见到原油!”

他们不敢耽搁,轮换着继续摇绞车。天边泛起鱼肚白时,钻杆突然一沉,徒弟们赶紧往上提——只见钢管底端挂着一串黑色的黏液,像化开的沥青,滴在陶碗里“咕嘟”响。“原油!”王鲁生捂住嘴,眼泪差点掉下来,赶紧把陶碗盖紧,埋进地窖角落的沙堆里。

“不能再钻了。”石老根用铁锹把井口填死,上面铺了层碎砖,“白天鬼子说不定会来查,等过了这阵,咱带些石灰来,把井壁糊上,再弄个手动抽油机,慢慢往外引。”

而在晋中,李明远正用“土办法”打了场漂亮的伏击战。日军第59师团派了个运输队,护送二十辆卡车的弹药去太谷,车队刚进云蒙山的山口,就被游击队的“土坦克”拦住了——所谓“土坦克”,就是用厚木板钉成的车厢,外面蒙着浸了水的棉被,能挡住步枪子弹,里面藏着三个炸药包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