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37章 土法钻井藏真金,轻骑破阵震晋中

第37章 土法钻井藏真金,轻骑破阵震晋中(2 / 2)

“轰!”领头的卡车刚转过弯,就被“土坦克”里扔出的炸药包炸翻,后面的卡车挤成一团。埋伏在山坡上的战士们举着56式步枪往下冲,三三制的小组交替掩护,子弹打得日军抬不起头。运输队的司机大多是朝鲜人,见状纷纷跳车逃跑,只有几个日军押运兵负隅顽抗,很快就被解决。

“清点物资!”陈二牛跳上一辆没被炸坏的卡车,掀开帆布,里面全是迫击炮弹,木箱上印着“昭和十八年造”。“好家伙,这得有两千发!”他拍着箱子大笑,“够咱的迫击炮连打半年了!”

这次伏击战的“巧”,在于游击队用了晋商传下来的“响马战术”——在山口的石头上凿了凹槽,里面塞上火药,等卡车经过时,点燃引线,石头滚下来堵死退路。这种土办法,比坦克冲锋更隐蔽,也更符合敌后作战的实际。

消息传到太原,冈村宁次在司令部里大发雷霆。他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从榆次到太谷,从阳泉到介休,到处都是“共军袭扰”的标记,却没一处是大规模进攻。“他们到底想干什么?”他对着参谋怒吼,手里的指挥刀把桌子戳出个洞。

参谋们面面相觑,最后只能回答:“共军似乎在打‘游击战’,目标是破坏我军补给线,掠夺物资。”他们不知道,这些看似零散的袭扰,其实都是为了掩护鲁省那口悄悄钻成的油井。

云蒙山的兵工厂里,汉斯正忙着改造缴获的迫击炮。他把炮管锯短了一尺,用榆次带来的钢管做了新炮架,这样一来,迫击炮变得更轻便,两个战士就能扛着跑,最适合跟着轻骑兵打游击。“你看这玩意儿,”他给李明远演示,“能平射打碉堡,能曲射打集群,炮弹里掺点碎石子,威力不比日军的九二式差。”

周先生则在改造56式步枪。他把枪托改成了枣木的,更轻便,还在枪管下方加了个小铲,能用来挖掩体。“咱的战士打野战多,这小铲能省不少事。”他举着枪试了试重量,“比原来轻了半斤,长途行军不费劲。”

李明远看着这些“土洋结合”的武器,心里踏实了不少。历史证明,中国战场上从未出现过真正的重型坦克对决,决定胜负的往往是轻型武器、战术和民心。现在他们有了趁手的步枪、灵活的迫击炮、能打伏击的“土坦克”,再加上鲁省那口藏在地下的油井,胜利的天平正在慢慢倾斜。

“给石老根送封信,”李明远对通信兵说,“让他想办法弄些‘油样’回来,就用竹筒装,藏在空心的扁担里。汤姆说他能试着炼出汽油,哪怕每月炼出十桶,也够咱的‘土坦克’跑了。”

鲁省的油坊里,王鲁生正按石老根的法子做“抽油机”——用一根楠竹打通关节,里面塞个裹了棉布的活塞,一头插进油井,一头接个摇把。“这样摇,活塞往上提,就能把原油吸上来。”石老根演示着,楠竹里果然渗出几滴原油,“等提炼出汽油,咱也能给自行车装个小发动机,变成‘机动侦察兵’,比鬼子的马跑得快。”

远处的松井勘探队还在忙乎,他们换了新钻头,却总在十丈深的地方卡住。松井气得把地图撕了,对着学生兵们吼:“一群废物!连口井都打不出来,帝国的战车要是没油了,你们都得切腹谢罪!”学生兵们低着头,没人敢吭声,有个少年兵偷偷往油坊的方向望了望,心里琢磨着怎么才能跑过去投降。

云蒙山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金红色,练兵场上,战士们正练习用“土坦克”冲锋,木板车厢外的棉被被风吹得鼓鼓的,像只笨拙的大甲虫。李明远站在山坡上,望着这一切,又想起鲁省油坊地窖里的那碗原油。

他知道,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靠重型坦克堆出来的。是藏在盐碱地下的原油,是兵工厂里敲打的钻杆,是战士们手里的56式步枪,是石老根们的智慧,是千千万万盼着胜利的中国人——这些加在一起,才是最坚硬的“装甲”,最锋利的“炮管”。

夜色降临时,王鲁生把第一桶原油装进了空心扁担。石老根用蜡把两端封死,交给最机灵的队员:“路上小心,这玩意儿比金子还金贵,送到云蒙山,让他们知道,咱中国人的地底下,有的是宝贝!”

队员挑着扁担,混在赶集的人群里往晋省走。扁担两头晃悠着,谁也想不到,这普通的竹扁担里,藏着能改变战局的秘密。远处的地平线上,日军的运输队还在艰难地行进,他们不知道,自己苦苦寻找的石油,已经在中国人的手里,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