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铁流初汇成劲旅,兵甲渐足待惊雷
云蒙山的秋阳带着燥意,晒得练兵场的黄土冒烟。尖刀团的战士们正趴在滚烫的地面上,用加兰德步枪进行百米精度射击。枪声响得密集,弹壳蹦在地上,溅起细小的尘烟,靶纸上的弹孔像被针扎过的筛子,密密麻麻全在十环里。
“赵团长,你这兵练得够劲啊!”李明远走过来,踩着战士们的影子,声音被枪声切割得有些碎。赵大山正蹲在一旁记成绩,闻言咧嘴笑,露出两排白牙:“旅座您瞅准头,这一百支加兰德,快被他们磨出包浆了。昨天实弹演练,三发子弹能穿同一个孔,比鬼子的三八式准多了!”
他突然压低声音,指着远处正在训练的新兵:“就是人太多,枪不够分。新补充的两千弟兄,一半还在用土铳,打三八大盖都算好的——上次有个新兵,把中正式的撞针弄断了,蹲在地上哭了半天。”
李明远的目光扫过新兵队列,他们的动作还有些生涩,举枪时胳膊发颤,却都瞪着眼睛往前瞅,眼神里的劲头像刚点燃的柴火。“枪的事别急。”他拍了拍赵大山的肩膀,“孙茂才从重庆带回消息,约翰答应再给两千支加兰德,还有三十挺重机枪,条件是咱每月多供应两百瓶盘尼西林。”
“两百瓶?”赵大山吓了一跳,“咱的作坊满负荷转,一月也就产一百五十瓶,这还差五十呢!”
“所以要扩建药厂。”李明远往制药作坊的方向努努嘴,“汤姆说,用煤化工的副产品能提炼青霉素的培养基,产量能翻一倍。让林晓棠带着工匠们试试,多建十个菌床,再请张老汉多带几个徒弟熬药膏——这两样是硬通货,不能断。”
扩建药厂的消息传到各村,老乡们扛着木料、背着陶土就来了。张老汉的三个儿子都上了工地,大儿子劈柴烧火,二儿子和泥砌墙,小儿子跟着林晓棠学配培养基,一家人忙得脚不沾地。“咱这药膏能换枪,换回来的枪能打鬼子,这是积德的事!”老汉一边搅拌药膏,一边跟徒弟们念叨。
药厂的烟囱刚加高半尺,兵工厂那边又传来好消息——汉斯带着工匠们,仿造出了加兰德步枪的关键零件。第一支“云蒙造”加兰德试射时,李明远亲自扣动扳机,八发子弹打完,靶心被打成了窟窿。“比美军的稍重二两,但枪管是咱自己炼的钢,能多扛五十发子弹。”汉斯擦着汗,语气里带着骄傲,“每月能造五百支,年底就能让尖刀团全换上咱自己的枪!”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到各部队的耳朵里。新组建的二旅、三旅天天派人来催,说要是再不给新枪,就派战士来兵工厂帮忙打铁。李明远干脆下了令:“各旅按战功分枪,谁端的据点多,谁缴获的物资多,谁就先换枪——想拿好枪,就去战场上争!”
命令一下,各旅像打了鸡血。陈二牛的一旅奔袭平汉线,端了日军的弹药库,缴获的掷弹筒够装备一个营;张猛的三旅更狠,摸到太原城外的机场,炸毁了三架日军飞机,还扛回来两挺高射机枪。等他们带着战利品回来时,兵工厂的加兰德刚好下线,战士们抱着新枪,笑得嘴都合不拢。
扩军的步子也没停。三个月下来,正规军从五万扩到了八万,民兵更是发展到了二十万。各村的保家队统一编了号,轮流到根据地集训,学埋雷、学射击、学防空警报响时该往哪躲。有个叫石头的少年,才十五岁,因为长得高,混在民兵里训练,打靶时比成年人还准,被赵大山看中,硬把他拉进了尖刀团当通讯员。
“人多了,得有规矩。”李明远在指挥部里,对着新画的编制图表发愁。以前五个旅还好管,现在扩到十个旅,再加上游击队、民兵,光通讯兵就不够用。戴维的学堂帮了大忙——他教的学生里,二十个学会了发报,被分到各旅当通讯班长;五十个学会了看地图,成了连级参谋,拿着圆规三角尺,把行军路线标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