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火力也跟着加码。十二门高射炮扩到了三十门,还在钢铁厂、发电厂周围挖了防空洞,洞顶用钢筋水泥加固,能扛住五百斤的炸弹。乔治甚至把缴获的日军探照灯修好了,晚上一打开,光柱能照到云层里,配合高射炮,成了日军飞机的噩梦。
有次日军派来一个中队的轰炸机,想给根据地来个“大扫除”。结果刚进入云蒙山空域,就被探照灯照住,三十门高射炮齐射,天空像开了烟花,五架飞机当场被击落,剩下的吓得掉头就跑,连炸弹都忘了扔。等飞机残骸被抬回来,战士们发现其中一架的机翼上,还留着“云蒙造”子弹的弹孔——是防空机枪连打的。
“现在咱这防空网,别说飞机,就是只鸟想飞进来,都得先问过咱的炮!”王铁柱站在炮阵地上,对着刚换的测距仪得意。这测距仪是汤姆用化工设备改的,比之前的竹竿绳子精准多了,能算出飞机的速度和高度,误差不超过五十米。
工厂的烟囱越冒越旺。水泥厂的水泥不仅够修炮楼,还修了条从根据地到正太线的秘密公路,马车能拉着炮弹跑;钢铁厂的钢产量翻了番,除了造枪,还能造铁轨,把煤窑到兵工厂的小铁路延长了十里;纺织厂的布足够给全军做冬装,染的灰布比缴获的日军军装还耐脏;罐头厂更别提了,猪肉的、牛肉的、野菜的,堆满了仓库,除了自己吃,还能换美军的压缩饼干。
这天,约翰带着美军观察团来参观。看到操场上八万正规军列队,枪刺在阳光下连成一片;看到兵工厂的加兰德步枪流水线,工匠们埋头打铁,火花溅得像星星;看到防空阵地的探照灯和高射炮,汉斯正在教战士们用新的测距仪……观察团的人个个瞪圆了眼睛。
“李司令,你们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约翰举着相机,不停地拍照,“华盛顿要是看到这些,肯定会加大援助——你们需要什么?更多的机床?还是炮弹生产线?”
李明远领着他们参观新落成的发电厂,涡轮机的轰鸣声震得人耳朵疼。“我们需要的,你们未必肯给。”他指着发电机,“比如这个,我们想造更大的,能供整个根据地的工厂用电,但缺汽轮机的图纸。”
约翰愣了愣,随即笑了:“图纸我帮不了你,但我可以申请一批退役的发电机,虽然旧了点,但你们的工匠能修好——用盘尼西林换,怎么样?”
“成交。”李明远伸出手,“但这次,得加五十挺重机枪——我们的民兵训练,也需要家伙。”
约翰痛快地答应了。他心里清楚,云蒙山的力量越强,牵制的日军就越多,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就越小。更何况,这里的工厂已经能生产出不亚于美军的武器和药品,与其把它们当成“援助对象”,不如当成“合作伙伴”。
送走观察团,李明远站在山头上,望着连绵的厂房和练兵场。秋风卷起他的衣角,远处传来高射炮演习的轰鸣,还有兵工厂的锤声、纺织厂的机器声、战士们的呐喊声,混在一起,像一首雄浑的交响曲。
他知道,从五万到五十万,从四门高射炮到三十门,从缴获武器到自己造枪,这条路走得有多难。但难走的路,走过去了,就是坦途。现在的根据地,像一块烧红的钢,既要有足够的火力护住自己,也要有足够的力量,随时准备砸向敌人。
夕阳西下,把天空染成了金红色。练兵场上的战士们还在训练,加兰德步枪的枪声此起彼伏,像在为未来的大战预热。李明远知道,离他们真正亮剑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到那时,这些用汗水和鲜血淬炼出来的钢铁之师,这些用智慧和勇气造出来的枪炮,将化作最锋利的剑,最坚固的盾,把侵略者赶出这片土地,让云蒙山的烟火,永远在和平的天空下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