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1937年的日子 > 第4章 月光下的利刃与灶台边的药方

第4章 月光下的利刃与灶台边的药方(1 / 2)

第四章 月光下的利刃与灶台边的药方

秋露重的时候,操场边的野菊开得正盛,白的紫的挤满了石缝。李明远蹲在花丛旁,手里捏着根芦苇杆,杆头削得尖尖的,里面塞着团晒干的蓖麻籽。他对着十米外的稻草人比划了半天,突然猛一吹——蓖麻籽“嗖”地飞出去,正扎在稻草人的“咽喉”处。

“成了!”他拍了拍手,草屑沾在军裤上也不在意。这是他琢磨了好几天的“吹箭”,前世在纪录片里见过少数民族用这法子打猎,悄无声息的,正好适合摸哨。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刘和尚抱着捆细竹过来,竹节被削得光滑,末端还缠着防滑的布条。“连长,你要的竹管弄好了。”他把竹子往地上一放,拿起根芦苇杆端详,“这玩意能比子弹管用?”

“各有各的用处。”李明远拿起根竹管,比量着裁成两尺长,用砂纸打磨内壁,“子弹会响,这玩意不会。摸哨的时候,三十步内打中要害,比开枪靠谱。”他想起队里不少人有夜盲症,黑夜里开枪容易暴露,冷兵器反倒成了稳妥的选择。

正说着,周小满抱着账本过来,远远就喊:“连长,赵师傅让问,铁镖打造成啥样式?是尖的还是带棱的?”他走近了才看见地上的竹管,好奇地拿起一根,“这是做啥用的?吹火筒?”

“吹箭。”李明远示范着往竹管里塞蓖麻籽,“回头教你们用,准头练好了,比飞刀还隐蔽。”他转向周小满,“铁镖要三棱的,头尖尾钝,尾端钻个孔,穿上红布条,扔出去好回收。”

周小满赶紧在本子上画下来,笔尖在纸上沙沙响:“三棱镖、红布条、竹管吹箭……对了,昨天查岗,发现王铁蛋又摸黑撞了树,眼瞅着天越来越冷,夜盲症怕是要加重。”

这话戳中了李明远的心事。入秋以来,队里有近半人犯了夜盲,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跟睁眼瞎似的,走路撞墙是常事,更别说摸黑打仗。他去过炊事班,灶台边总堆着红薯土豆,偶尔能见点白菜,荤腥更是稀罕物——缺营养,尤其是缺维生素,这是夜盲的根由。

“走,去炊事班看看。”李明远把竹管往腰里一别,大步往伙房走。

伙房里飘着股红薯味,老张头正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见李明远进来,他赶紧站起来:“连长,今晚熬了红薯粥,还蒸了窝窝头。”

“老张头,咱粮仓里还有啥?”李明远掀开米缸,里面只剩小半缸糙米,缸底沉着几粒老鼠屎。旁边的筐里装着红薯和萝卜,绿油油的青菜只有小半筐,蔫得打了卷。

“就这些了。”老张头叹口气,“赵政委说军分区的补给在路上,可这山路难走,谁知道啥时候能到。前两天去各村收粮,老乡们自己都快不够吃了,哪有多余的给咱。”

李明远摸着下巴琢磨。夜盲得靠动物肝脏、胡萝卜这些东西补,可队里连肉星都见不着,更别说肝脏。他突然想起陈老实说过,陈家沟后坡有种野胡萝卜,叶子像香菜,根是黄的,就是有点苦。

“周小满,记一下。”他转身往外走,“让陈小二带几个村民去后山挖野胡萝卜,越多越好。再问问老乡,谁家有养兔子、鸡的,咱用钱买,或者用子弹换。”

周小满愣了愣:“买这些干啥?野胡萝卜苦得咽不下去,兔子肉还不够塞牙缝的。”

“治夜盲症。”李明远脚步没停,“这病是缺了东西,得靠吃的补回来。野胡萝卜煮水喝,兔子肝煮成汤,比啥药都管用。”他前世在书上看过,维生素A能治夜盲,动物肝脏和胡萝卜里就有这东西。

这话传到队里,不少人犯嘀咕。张石头咧着嘴笑:“连长这是咋了?放着正经粮食不吃,偏要啃野菜?俺娘说那野胡萝卜是喂猪的。”

王铁蛋却动了心——他的夜盲最严重,昨晚起夜差点掉进茅坑。“俺试试,”他挠着头说,“只要能瞅见道,猪食俺也咽。”

当天下午,陈小二就带着村民背回半麻袋野胡萝卜,黄澄澄的根上还沾着泥。春杏听说这东西能治病,主动带着妇女队来帮忙,坐在伙房门口削萝卜,刀子起落间,萝卜皮堆成了小山。

“这玩意真能治眼?”春杏边削边问,指尖被萝卜汁染得黄黄的。她弟弟也有夜盲,每到冬天就不敢出门。

“连长说能就能。”周小满蹲在旁边记账,看着春杏削得飞快的手,突然说,“你削萝卜像写字,一笔一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