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满红着脸,从包里掏出本子:“我是从《三国演义》里看来的,诸葛亮打仗前总派探子侦查,咱这跟那差不多。”
刘和尚也凑过来:“俺也有个法子,能听出脚步声是自己人还是鬼子。咱的鞋是布鞋,鬼子是皮鞋,声音不一样。”他闭上眼睛,果然听出了远处走来的是王铁蛋——那货的鞋底子磨偏了,走路总往左边歪。
李明远眼睛一亮:“这是好本事!得教给大家!”他突然想起前世电视剧里的“密码联络”,赶紧说,“咱还得定个暗号,比如敲三声代表安全,敲两声代表有情况,遇到危险就吹口哨,不同的哨声代表不同的意思。”
周小满立刻掏出本子记:“短哨是集合,长哨是撤退,一短一长是发现鬼子……”他写着写着,突然笑了,“这跟戏文里的‘飞鸽传书’差不多,就是咱用声音当鸽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队员们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张石头的胳膊粗了一圈,爬铁丝网时像只灵活的豹子;周小满不再是那个弱不禁风的书生,能背着沙袋跑完全程,还能在黑暗里准确辨认方向;刘和尚的听力更敏锐了,能听出百米外的动静是野兽还是人。
这天傍晚,李明远让大家集合,说要搞个“实战演练”。他把队伍分成两组,一组扮“鬼子”守着仓库,一组扮“八路军”去偷袭,用真木头枪,赢了的组能多吃两个白面馒头。
张石头自告奋勇当“八路军”组长,周小满给他当参谋;刘和尚扮“鬼子”小队长,王铁蛋跟着他守仓库。
演练开始后,张石头想硬冲,被周小满拉住:“咱绕到后面,仓库后墙有个小窗户,能钻进去。”两人带着队员,借着夜色摸到后墙,果然有个半开的窗户。张石头刚要钻,周小满又拽住他:“等等,刘和尚肯定在里面设了埋伏,咱先扔个‘手榴弹’(其实是捆着布的石头)试探一下。”
石头扔进去,里面果然传来“鬼子”的吆喝声,脚步声都往窗户这边来。张石头趁机带着人从正门冲进去,大喊着“缴枪不杀”,把“鬼子”堵了个正着。
“赢了!”张石头举着木头枪欢呼,周小满却指着仓库角落:“那里还有个‘鬼子’没被发现,是王铁蛋,他躲在柴火堆后面。”
大家跑过去一看,王铁蛋果然缩在柴火堆里,脸红得像关公——他忘了自己是“鬼子”,光顾着看前面的热闹了。
李明远笑着拍手:“这演练没白搞!周小满的侦查、张石头的冲锋都不错,但忘了搜残敌,这在实战里是要吃亏的。”他看向刘和尚,“你们守仓库时,火力太集中,没留预备队,被抄了后路就完了。”
刘和尚挠着头笑:“下次俺让王铁蛋当预备队,他最会躲了。”
晚饭时,赢了的组果然多了白面馒头。张石头把自己的馒头掰了一半给周小满:“要不是你,俺们赢不了。这书生脑瓜就是好使。”
周小满红着脸接过来:“还是你冲得猛,不然咱也拿不下仓库。”
刘和尚啃着窝头,突然说:“连长,俺觉得咱这队,比以前厉害多了,像把磨快的刀。”
李明远看着大家,心里热乎乎的。操场上的障碍还在,铁丝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但队员们的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迷茫和胆怯,多了些亮晶晶的东西——那是自信,是底气,是能打胜仗的狠劲。
“这还不够。”他说,“明天开始,咱练夜间射击,再学看地图、辨方向。要让鬼子知道,咱槐叶队不光能钻能爬,还能在黑夜里打准枪,在野地里找着路。”
远处的铁匠铺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赵师傅和陈默大概又在赶制新武器。李明远想起前世那些关于特种兵的故事,突然觉得,这些穿着灰布军装的汉子,虽然没听过“特种兵”三个字,却正在一点点变成那样的人——他们或许没有先进的装备,却有着最硬的骨头,最活的脑子,和最想打胜仗的心。
夜风掠过操场,吹起墙角的红旗,红布条在月光下轻轻摆动。周小满在本子上写下今天的总结,最后加了一句:“槐叶队,如利刃初开,待斩豺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