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余烬(1 / 2)

第三章 余烬

(一)

英子在地道里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指尖终于触到了粗糙的泥土——是出口。她用铁钎撬开松动的石板,一股焦糊味扑面而来,混着清晨的凉气,呛得她直咳嗽。

出口藏在关帝庙后墙的杂草丛里,离据点已经有半里地。回头望去,据点的火还在烧,黑烟滚滚,把东边的朝霞都染成了灰紫色。枪声稀稀拉拉的,像是快燃尽的柴火,偶尔爆出一声脆响。

“明远……”英子攥着那本日记,喉咙发紧。她想回去找,脚却像灌了铅,刚迈出一步就被绊倒——是支土枪,枪托还带着温度,像是刚被人握过。

枪身上刻着个“远”字,是李明远的枪。英子认得,那是王铁匠特意给他打的,枪管比别人的长半寸,说是“打得准”。

她把枪紧紧抱在怀里,沿着田埂往村里走。路过被踩倒的秋麦田,看见几个熟悉的身影正蹲在地里,是老郑带着人在拾麦穗——昨夜的炮火炸倒了不少麦子,他们正趁着天亮抢收。

“英子!你没事吧?”老郑看见她,手里的麦穗都掉了,赶紧跑过来,“明远呢?他没跟你一起?”

英子摇摇头,眼泪突然掉了下来,砸在枪身上:“他说去炸军火库,让我在地道里等他……”

老郑的脸一下子白了,蹲在地上抓着头发:“那军火库的炸药是俺们埋的,够把半个镇子掀起来……他哪是去炸库,是去……”后面的话哽在喉咙里,说不下去。

马大山从麦地里站起来,手里攥着把染血的刺刀——是松井的佩刀,刀鞘上还沾着碎布。“俺们在粮仓那边,看见鬼子的援兵把据点围了,明远怕是……”他说不下去,转身往麦地里走,肩膀抖得厉害。

地里的人都不说话了,只有镰刀割麦的“沙沙”声,混着隐约的抽泣,在晨光里飘得很远。

(二)

三天后,据点的火才彻底灭透。马大山带着人去清理废墟,在西厢房的瓦砾堆里,找到了块烧变形的铁皮,上面刻着个“英”字——是李明远给英子做的火镰,说“以后点火不用钻木了”。

英子把铁皮揣在怀里,像揣着块烙铁。她开始学着打理地里的事,给秋麦浇水,给壮丁们分粮,晚上就坐在溶洞里,翻那本松井的日记。

日记里没什么有用的,净是些鸡毛蒜皮:“今天的味噌汤太咸”“那个猎户的弩很准,得提防”“明远的枪法进步了,可惜子弹总打偏”……看到最后几页,英子突然停住——

“他们的麦子快熟了,穗子比咱们本土的饱满。”

“今天看见个姑娘在地里拾麦穗,辫子上绑着红绳,像极了家乡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