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余烬(2 / 2)

“如果……算了,打仗哪有如果。”

后面被烧了个洞,黑黢黢的,像个没说完的梦。

英子摸了摸辫子,她的红绳还是去年李明远给的,说是“避邪”。原来他早就注意到了。

(三)

秋收那天,地里的秋麦黄澄澄的,压得麦秆直打晃。英子挥着镰刀,动作生涩,手心磨出了泡,却不肯停。马大山走过来,把镰刀夺过去:“歇会儿吧,这点活俺们来就行。”

“没事,”英子笑了笑,眼角有淡淡的疤,是那天从地道里爬出来时被石头划的,“明远说,多收一粒麦子,就多一分底气。”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是游击队的人来了,领头的翻身下马,手里捧着个布包:“俺们在据点的瓦砾里找到这个,是你们村的不?”

布包里是半块烧黑的玉佩,上面刻着朵梅花,缺了个角——是松井日记里提到的那块,王大户家的传家宝。英子认得,李明远以前总拿在手里看,说“这花纹刻得比鬼子的刺刀好看”。

玉佩的缺口处,卡着片麦叶,黄澄澄的,带着麦芒,像是从地里刚摘的。

英子把玉佩贴在脸上,突然笑了,眼泪却跟着掉下来:“是俺们的。”

她知道,这是李明远留的信。他没说“我回来了”,也没说“别等了”,就留了片麦叶——像在说“你看,麦子熟了,我没骗你吧”。

(四)

冬天来得很快,第一场雪落下时,英子在麦地里插了个木牌,上面刻着“李明远之麦”。牌旁边的雪地里,有串小小的脚印,一直延伸到地头,像是有人来过,又悄悄走了。

老郑说,夜里总看见地头有团火光,像有人在抽烟。马大山说,他去镇上换盐,听见鬼子的伤兵念叨“那个炸军火库的,真是个疯子,抱着炸药包还笑”。

英子没说话,只是每天都往地里撒把麦种。她知道,李明远说过,土地从不会骗人,你种下去什么,它就长出来什么。

就像现在,雪地里的麦种虽然被冻着,却在土里悄悄发了芽,等着春天一到,就钻出地面,迎着太阳,长得比谁都壮。

就像有些人,就算化成了灰,也能在这片土地上,长出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