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名字比条文重(1 / 2)

册子在民警指尖下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接待大厅里显得格外刺耳。

那是一沓由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和签名,纸张材质各异,笔迹也五花八门,唯一的共同点是字里行间那份未经修饰的质朴和滚烫的情感。

民警一页页翻过,眉头的川字越拧越深,最后他终于合上册子,抬起头,目光里带着公事公办的审视和一丝不解:“这些信,能当法律证据吗?”

接待大厅外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枫身上。

林枫的表情平静得像一潭深水,他迎着民警的视线,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不能。”

两个字,让门外等候的家属们心中一沉。

“但它能当镜子。”林枫接着说道,语速不疾不徐,“一面镜子,照出你们现在查的,到底是‘违法’,还是‘不听话’。”

他没有给对方留下任何回应或辩驳的余地,说完便干脆地转过身,面向门外那些焦灼、期盼又带着些许恐惧的面孔。

他举起手机,屏幕的亮光在傍晚的天色中格外醒目。

屏幕上,是一幅实时更新的中国地图,由陈默刚刚完成并推送过来的“故事地图”系统。

地图上,一个个微小的光点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点亮,从东北的雪原到南国的海岛,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镇。

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个正在通过“信号站2.0”上传证言的普通人。

数字在光点下方飞速跳动:417,428,451……

“他们,”林枫的声音透过人群的寂静,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不是来保我们的。他们是来保住自己说真话的权利。”

人群中,有记者下意识地举起了相机,快门声打破了沉默。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张野的房间里烟雾缭绕。

他已经连续拨打了十几个小时的电话,嗓音沙哑,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就在林枫在公安局门前对峙的时刻,他发起了代号为“一人一证”的行动。

他联系了每一个“呼吸之间”核心成员的家庭,要求他们做一件看似简单却极具力量的事:录制一段不超过三十秒的视频。

视频内容有三个硬性要求:必须清晰地拍到孩子当下的状态,无论是在玩耍、在康复训练,还是在安静地读书;必须由家长或孩子自己清晰地说出“我叫xxx,我被帮助过”;最后,画面中必须出现孩子手持当日签收物资回执单的照片。

张野深知,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最冰冷的数据和最温热的人性结合,才是最坚不可摧的盾牌。

他没有选择将这些珍贵的视频上传到任何公共平台,那太容易被删除、被扭曲。

他选择了最原始,也最稳妥的方式。

他买来了刻录机和成堆的dVd光盘,将收集到的视频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分类、打包。

每一张光盘的封面上,都用马克笔写着清晰的目录:“第3区:浙江温州至福建宁德,共23户康复儿童家庭实录。”“第11区:陕西安康至甘肃平凉,共17户……”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这座城市时,双眼布满血丝的张野提着两个巨大的帆布包,走进了市残联的大厅。

他将十七个用牛皮纸袋精心包装好的包裹整齐地码放在接待台前,每一个包裹都沉甸甸的。

工作人员被这阵仗惊得站了起来,警惕地问:“你这是要……信访?”

张野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疲惫但坚定的微笑:“不,我们不信访。我们来交档案。”

而在舆论的战场上,赵子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发现,无论他们放出多少真实的证据,主流媒体依旧一片死寂,仿佛“呼吸之间”这个名字从未存在过。

他意识到,试图通过一次性的爆料冲破信息壁垒是行不通的。

对方拥有定义议程的权力,可以轻易地让热点冷却。

于是,他改变了策略。

他不再执着于那本厚重的《联署纪念册》,而是将其彻底“化整为零”。

他将其拆解成一本本轻薄的“城市特辑”——每一本册子里,只收录来自同一个省份的故事。

他联系了全国各地那些在商业洪流中苦苦支撑的独立书店、社区咖啡馆、公益图书馆,承诺免费将这些“城市特辑”寄给他们,唯一的请求就是将它们放在一个读者能看到的地方。

他在每一本特辑的扉页上,都加印了一行不起眼却字字锥心的小字:“如果你觉得这不该被删,请把它传给下一个敢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