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名字比条文重(2 / 2)

三天后,哈尔滨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她的阅读课上,拿出了一本“黑龙江卷”。

她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让学生们轮流朗读。

当一个十四岁的男孩用略带哽咽的声音读出那句“妈妈,我今天站起来了”时,教室里响起了压抑不住的啜泣声。

这位老师用手机拍下了孩子们泪光闪烁的脸庞,沉默地将这段视频上传到了学校的公众号。

一夜之间,转发破十万。

星星之火,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始燎原。

数字世界的攻防则更为凶险。

陈默的后台警报系统开始疯狂闪烁。

他发现,一场由AI驱动的舆论攻击已经全面展开。

无数伪装成普通网民的账号,正在各大平台批量生成内容相似的“反联署”帖文,用看似理性的口吻质疑“签名的真实性”、“故事的煽情性”,甚至捏造出“受助家庭反目”的假新闻。

“他们想用垃圾数据把我们淹死。”陈默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化作一片残影。

他没有去逐条删帖或辟谣,那是最低效的战术。

他启动了早已埋设在系统深处的“反哺协议”。

这是一个精妙的防御反击机制:每当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和行为模式识别到一条伪造的负面舆情,它不会删除,而是会自动追踪发布该信息的账号,并根据该账号的日常浏览习惯和兴趣标签,将一条真实的、与之主题相关的“呼吸之间”证言,精准推送到他常看的内容区。

一个喜欢看美食视频的账号会刷到受助孩子第一次拿起勺子吃饭的视频;一个关注法律的账号会看到家属们手持物资单据的清晰照片。

同时,他将老吴他们一张张分拣出来的纸质信件,全部进行了高精度扫描,并按照信件上标注的日期,生成了一条名为“沉默之声”的交互式时间线,嵌入了“信号站2.0”的首页轮播图中。

时间线的第一张图片,是一封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手写倡议书,字迹已经泛黄,内容是几个村民号召大家集资在村口挖一口井。

而时间线的最后一张,则是小兰那幅蜡笔画的高清复印件。

“他们想用数据淹没我们,”陈默对着屏幕冷笑,“我们就用历史提醒他们,中国人从来不怕自己动手解决自己的问题。”

深夜十一点,林枫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一条加密私信,来自他意想不到的人——市教育局的林主任。

信息很短,只有一句话:“领导们开会了,核心精神是‘不能让一群孩子成为政治筹码’。”

林枫盯着这句话,看了足足五分钟。

每一个字他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一直未能勘破的迷局。

他终于明白了,对方害怕的,从来都不是他们“违规”,而是他们所展现出的这种强大的民间动员力和凝聚力。

他们提供的证据再多,逻辑再严密,也无法打消这种根本性的“担忧”。

证明自己“无罪”是没有用的,因为对方在意的根本就不是“罪”。

一阵通透的寒意从脚底升起,随即又被一股更猛烈的热流所取代。

他猛地抓起手机,拨通了张野的电话。

“阿野,准备第二轮。”他的声音冷静而决绝。

电话那头的张野愣了一下:“第二轮?什么?证据还不够吗?”

“不是交证据,”林枫的目光穿透了窗外的夜色,仿佛看到了黎明,“是请他们来,‘验收成果’。”

挂掉电话,他打开电脑,双手悬在键盘上空,深吸了一口气。

然后,他一字一字地敲下了邮件的标题:《关于“呼吸之间”民间互助项目成效的评估邀请函》。

收件人一栏,他依次填上了:市信访办、市民政局、市残疾人联合会、市教育局……

正文里,他写道:“我们愿开放自成立以来的全部财务台账、接受任何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审计、并向全社会公示每一笔善款的详细流向——我们只求贵单位能派出一位工作人员,亲身去看看,看看云南大山里那间烛光照亮的教室,看看那些重新站起来的孩子。”

邮件写到最后,他的手指停了下来。

屏幕的光映着他坚毅的脸庞,光标在文档的末尾安静地闪烁着,像一个蓄势待发的问号。

窗外,城市的喧嚣渐渐沉寂,只有这间屋子里的灯火,和一颗不再迷茫的心,依旧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