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暴的飑线来得快,去得也快。经过数小时的肆虐,风势逐渐减弱,翻滚的海面虽然依旧波涛汹涌,但已不再是那种毁灭性的混乱。铅灰色的云层裂开缝隙,洒下几缕苍白却温暖的光芒,照在“探索者”号湿漉漉的甲板上,也照在劫后余生的两岸船员心上。
台湾“福昌号”的八名船员,在“探索者”号温暖的船舱里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照料。热腾腾的饭菜,干燥舒适的衣物,还有大陆船员们质朴而真诚的关怀,让他们惊魂甫定的脸上渐渐恢复了血色。船长林永福,这位在海上漂泊了大半辈子的老渔民,看着窗外渐趋平静的海面,再看着身边这些救命恩人,心中感慨万千,几次欲言又止。
张远航安排好了船只的后续航向和受损检查(主要是外部一些设施的轻微损伤,并无大碍),便来到休息室看望林永福等人。
“林船长,感觉好些了吗?”张远航递过去一支烟,用的是家乡带来的“大前门”。
林永福连忙双手接过,就着张远航的火点上,深吸了一口,感受着那熟悉的、带着点冲劲的烟草味,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仿佛要将胸中的后怕和浊气都吐出去。“好多了,好多了!张船长,大恩不言谢,以后有用得着我林永福的地方,尽管开口!”他的国语带着闽南腔,但语气极其诚恳。
“林船长太客气了。”张远航在他对面坐下,“都是吃海上饭的,谁还没个落难的时候。你们的船……估计是不行了。”
提到“福昌号”,林永福眼神一黯,叹了口气:“是啊,老伙计了,跟了我十几年……这次算是彻底交代了。人没事,就是万幸。”他顿了顿,看向张远航,犹豫了一下,问道:“张船长,你们这船……真不错,吨位大,设备也先进。我看你们捕捞,很有章法,不像我们,多是靠老经验碰运气。”
张远航笑了笑,没有藏私:“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船是立秋哥,就是我们老板,下了大决心买的。捕捞上,我们也还在学习,不过确实引进了一些新的探鱼技术和网具。”
“立秋哥?”林永福记下了这个名字,“你们老板是位能人啊!”
两人聊着聊着,话题自然转到了捕捞上。林永福虽然船小设备旧,但常年混迹于巴士海峡、东海乃至更远的海域,对那片区域的水文、鱼群洄游规律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有些甚至是祖辈传下来的、近乎直觉的判断。而张远航则代表着更现代化、更依赖科技的新一代渔民,两者思路碰撞,竟擦出了不少火花。
林永福听说“探索者”号主要目标是金枪鱼和深海珍品,便详细介绍了巴士海峡几个不为人知、但时常有大型鲔鱼(金枪鱼)群出没的潜流交汇区,以及在不同月亮潮汐下鱼群的活跃规律。这些经验性的东西,是再先进的探鱼仪也难以完全替代的。
作为回报,张远航也坦诚地分享了他们在深水拖网作业中,如何根据声呐反馈调整网口深度和角度,以减少挂底风险,提高针对高价值鱼种的捕获效率的技巧。他还带着林永福参观了“探索者”号的驾驶台、轮机舱和先进的冷冻设备,让这位老船长看得啧啧称奇,眼中流露出羡慕和思索的神色。
“张船长,不瞒你说,”林永福摸着那冰冷的、却能保证渔获极度新鲜的冷冻舱壁,感慨道,“我们那边,很多渔民还是老法子,船小,不敢跑太远,设备也跟不上,打上来的鱼,很多时候卖不上价,都被大盘商(批发商)压得死死的。要是我们也有这样的船,这样的设备……”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中的渴望清晰可见。
张远航心中一动,想起了程立秋常说的“合作共赢”。他试探着问道:“林船长,有没有想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