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西市的晨光刚漫过“大秦市集”的木牌楼,赵货郎就挑着空货担往老槐树下跑,昨天市署说要成立“小贩互助社”,能给缺本钱的小贩借钱,还帮着联系巧成城的货源,他惦记着这事,一夜没睡好。
老槐树下已经围了二十多个小贩,卖布的王婶、卖盐的张叔、卖农具的刘小哥都在,大家手里攥着账本,脸上满是期待又有些忐忑——以前缺本钱只能找高利贷,利钱高得吓人,现在官府牵头的互助社,能靠谱吗?
“大家静一静!”市署令李大人举着一卷文书走上木台,旁边站着巧成城的曹平,“互助社是陛下旨令办的,专门帮咱们小贩:一是低息借钱,月息只要一厘,比高利贷低十倍;二是统一进巧成城的货,像铁锅、曲辕犁零件,能省三成运费!”
“真能借到钱?不用抵押啥?”卖菜的李大娘攥着布兜问,她想进些巧成城的陶盆,可手里只有五十钱,连运费都不够。
李大人笑着点头:“不用抵押!只要是市集里的固定小贩,凭去年的缴税记录就能借,最多能借五百钱,半年内还上就行。”
说着让吏员拿出借据样本,上面用秦字写得明明白白:“借款金额、月息、还款日期”,旁边还画着铜钱插图,怕大家看不懂。
赵货郎赶紧挤到前面:“李大人,巧成城的铁锅真能省三成运费?
俺想进十口,去年从私商手里买,一口要二十钱,运费还得五钱。”
曹平接过话头:“巧成城的铁锅现在量产,一口只要十五钱,互助社统一用墨家的漕运船运,十口运费只要十钱,算下来比你去年买省七十钱!”
他还拿出一口样品铁锅,锅底厚实,边缘光滑:“这锅用的是灌钢法,烧十年都不裂,市集里的炊饼铺都在用。”
赵货郎摸着铁锅,心里算了笔账:一口锅卖二十五钱,十口能赚一百钱,扣掉本钱和利息,还能剩八十多钱,比卖粟米赚得多,他赶紧说:“俺借三百钱!进二十口铁锅!”
王婶也动了心:“俺借两百钱!进些巧成城的织布机零件,去年俺的织布机坏了,零件找了半个月都没凑齐。”
张叔则想进巧成城的盐罐:“俺们卖盐总缺结实的罐子,巧成城的陶盐罐摔不碎,俺借两百五十钱,进五十个!”
李大人让吏员登记,每个小贩都拿到了借据和“进货单”,上面写着要的货物、数量、交货日期,曹平还特意留了个墨家的联系方式:“货到了会提前通知你们,有质量问题随时找俺们换。”
接下来的十天,赵货郎每天都去市集门口等消息,夜里还翻着《民生算术册》算利润,连儿子赵小郎都知道:“爹,铁锅卖了钱,要给俺买新的芦苇笔。”
第十一天一早,墨家的漕运船到了,二十口铁锅装在木箱子里,每口都裹着麻布,没一点磕碰。
赵货郎和其他小贩一起去卸车,刘小哥摸着自己订的曲辕犁零件,兴奋地喊:“这零件比俺以前买的亮多了!巧成城的手艺就是好!”
赵货郎把铁锅摆在货担上,刚摆好就有炊饼铺的周掌柜过来:“赵大哥,这铁锅真是巧成城的?俺们铺里的锅刚好裂了,要两口!”
“是!你看这锅底,厚实得很!”赵货郎拿起一口锅,“一口二十五钱,比私商便宜五钱,你要两口,算你四十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