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
自己写名字,
才不算糊涂账!”
周围的商贩都跟着学,
张叔让赵货郎帮着算税,
自己在税册上写“张五”;
王婶则掏出女儿教的“布”字,
在账本上标“布,六百钱,税三百钱”。
市集里的氛围变了——
以前缴税时的紧张,
变成了现在的较真,
每个人都拿着公示牌对账本,
再也没人敢当“糊涂虫”。
“赵大哥,
你这算术册借俺看看呗?”
卖农具的刘小哥凑过来,
手里的曲辕犁模型还沾着木屑,
“俺总记不住税怎么算,
有这册子,
俺也能自己算!”
赵货郎把册子递给他,
笑着说:
“拿去看!
夜校还在印新的,
下周你去领一本,
上面还有农具的税例,
比俺说的清楚!”
三、市署见证:公示显公平,商贩得安心
下午,
市署令李大人来市集巡查,
看到围着公示牌算税的商贩,
笑着问赵货郎:
“赵大哥,
这公示牌管用不?
还怕小吏多收税不?”
“不怕了!”
赵货郎举起税册,
“您看,
俺卖二百八十钱,
缴九十四钱,
册子上写得明明白白,
还有俺自己的名字!
上月被坑的四十钱,
虽然要不回来了,
但以后再也不会吃亏了!”
李大人点点头,
对周围的商贩说:
“陛下立这公示牌,
就是要‘税明民安’——
你们认字了,
能看牌、能算税,
小吏就不敢乱收;
税缴得明白,
买卖做得踏实,
这才是大秦的市集!”
周平赶紧上前回话:
“李大人,
现在商贩都能自己算税,
税册上的数跟公示牌对得上,
没再出过错!”
“出了错,
先查你!”
李大人瞪了他一眼,
又对赵货郎说,
“你要是发现小吏多收税,
直接来市署,
俺给你做主!”
赵货郎心里暖烘烘的,
挑着空货担往家走时,
市集里还能听到商贩们的算税声:
“俺这五十钱,
免税!”
“俺三百五十钱,
缴一百一十六钱!”
以前缴税时的唉声叹气,
变成了现在的清清楚楚,
连风里都带着踏实的味道。
四、灯下传家:字里藏明白,税中见民生
傍晚的霞光落在赵货郎家的土坯墙上,
他刚把今天的税册贴在墙上,
儿子赵小郎就凑过来,
手里拿着块木炭,
在地上画“税”字:
“爹,
先生今天教了‘税’字,
说‘税’是给朝廷的钱,
要缴得明白!”
“对!”
赵货郎抱起儿子,
指着墙上的公示牌拓片(他下午特意请墨家工匠拓的),
“你看这牌,
百钱以下免税,
多卖多缴,
不蒙人。
爹以前不认字,
被小吏坑了钱;
现在认了字,
能看牌、能算税,
再也不糊涂了!”
他掏出今天赚的一百八十六钱(卖三百钱减九十四钱税),
一枚枚数给儿子看:
“这是咱们踏实赚的钱,
缴的税是给朝廷修驰道、建粮仓的,
咱们种的粟米、买的布,
都要走驰道、靠粮仓,
缴税不亏,
但得缴得明白!”
赵小郎似懂非懂地点头,
在地上画了个小公示牌,
旁边写“爹,以后俺帮你算税”,
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
却让赵货郎笑出了声。
夜里,
赵货郎翻着《民生算术册》,
在“商税”那页写了行小字:
“认字能辨是非,算税能明公平”。
窗外的市集渐渐安静,
他仿佛能看到明天的晨光里,
更多的商贩围着公示牌,
拿着课本算税,
税吏拿着税册记录,
再也没有糊涂账,
只有清清楚楚的民生。
第二天一早,
赵货郎的货担上多了样东西——
一块小小的木牌,
上面是他自己刻的“商税口诀”:
“百钱免,三百缴百,六百缴半”。
他挑着担走进市集,
看到王婶正教卖菜的李大娘看公示牌,
张叔拿着算术册帮刘小哥算农具税,
周平的算盘打得规矩,
再也没了往日的狡黠。
阳光洒在公示牌上,
“税明民安”四个小字在光里发亮,
赵货郎知道,
这牌不仅挂在市集里,
更挂在每个商贩的心里——
因为认字了,
所以明白了;
因为明白了,
所以踏实了;
这踏实,
就是大秦市集里,
最实在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