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256章 太学招异族生:巴图考进咸阳太学,成首个匈奴太学生

第256章 太学招异族生:巴图考进咸阳太学,成首个匈奴太学生(2 / 2)

考完试出来,

赵括凑过来问:“你答‘农墨同心’时,

说的西域实例真的假的?

我只在课本上见过!”

“是真的!”

巴图掏出羊皮卷,

指着上面的记录,

“这是部落去年的收成账,

用曲辕犁后,

每户多收五石麦!”

赵括看得眼睛发亮:“太学的农科课正讲这个!

张衡先生还带了新的播种车模型,

你要是考上,

肯定能帮先生译匈奴语说明书!”

三、放榜之日:红榜上的匈奴名,咸阳城的新风景

放榜那天,

太学门口的红榜前挤满了人。

巴图站在最后,

手指无意识摩挲着青铜小刀,

心跳得比在草原赶马群还快。

“巴图!

你看!

第三名!

匈奴巴图!”

赵括突然喊起来,

指着红榜中间的名字——

“巴图”两个秦字旁边,

特意注着匈奴文“batu”,

是整个红榜上唯一的异族名。

巴图挤到榜前,

反复确认那两个字,

眼泪突然掉下来——

父亲要是在,

肯定会摸着他的头说:

“俺的娃,

真的架起桥了。”

消息很快传到呼伦贝尔,

帖木尔长老带着部落的人在草原上欢呼,

把巴图的名字用秦字和匈奴文刻在木牌上,

插在苜蓿地里:“咱们的巴图,

成太学生了!

以后草原娃都能学他,

去咸阳读书!”

咸阳的朝堂上,

嬴政看着太学的奏折,

上面写着“匈奴学子巴图,

双语娴熟,

深谙民生,

实为异族学子表率”,

忍不住笑了:“朕说‘无分彼此’,

不是空话。

巴图能考进太学,

说明草原和咸阳,

真的连起来了。”

他下旨:“赐巴图太学衣袍一袭,

月给粟米五石;

令太学增设‘异族民生课’,

让巴图主讲草原农械使用,

互通有无。”

当太学的内侍把青色衣袍送到巴图手上时,

他特意把苜蓿种子缝在衣兜上。

李砚学官赶来道贺:“陛下特意问起你带的种子,

说要在御花园种一片,

让老秦贵族看看,

草原能种出大秦的希望。”

四、太学时光:以知识为媒,融草原与大秦

巴图的太学生活,

从帮张衡先生译农械说明书开始。

张衡造的“草原播种车”要送北境,

说明书上的“调种量”“控行距”,

巴图用匈奴文译得精准,

还加了“草原风大,

需加固车轮”的注解。

“巴图,你这注解太关键了!”

张衡拍着他的肩,

“上次送西域的播种车,

就因没考虑风沙坏了三成,

有你这‘草原通’,

农械再也不会‘水土不服’了!”

课堂上,

巴图总把草原的事讲进课本。

讲《秦律·户律》时,

他说“匈奴部落分羊,

和大秦分田一个理,

都讲‘均’字”;

讲农科时,

他掏出羊皮卷,

教大家算“苜蓿喂羊,

一只羊一年省三石粮”的账。

同学们都爱围着他问草原的事,

赵括总追着要“匈奴文练字帖”,

墨家学徒阿石则想知道“草原曲辕犁咋改更耐用”。

巴图干脆在太学开了“草原小课堂”,

教大家认匈奴文、

讲苜蓿种植,

把父亲的青铜小刀放在桌上,

说“这刀刻着‘勇’,

大秦的‘勇’是护疆,

匈奴的‘勇’是守家,

其实一样”。

放寒假时,

巴图带着太学的《农科新着》回草原。

帖木尔长老领着部落的人在驰道边等,

小术律举着“巴图哥哥”的木牌,

眼里闪着光。

巴图把书分给大家,

用双语讲解“保温棚种麦法”:

“太学先生说,

这法子能让北境冬天也种麦,

咱们明年试试!”

他还把太学的活字印刷术讲给部落工匠,

说“以后咱们草原也能印课本,

不用等咸阳送”。

开春回咸阳时,

巴图的行囊里多了部落工匠造的“草原改良犁”模型,

还有小术律写的“我要去太学”的秦字作业。

李砚学官在城门口接他,

笑着说:“陛下听说你在太学开了小课堂,

特意让巧成城造了五十套双语课本,

让你带去草原。”

巴图捧着课本,

望着咸阳的朝阳——

阳光照在太学的琉璃瓦上,

也照在他衣兜的苜蓿种子上。

他知道,

自己不是第一个匈奴太学生,

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草原的苜蓿香混着咸阳的墨香,

当匈奴文的“家”连着秦字的“国”,

大秦的“无分彼此”,

就不再是文书上的字,

而是草原与城郭之间,

那座用知识架起的,

永远拆不散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