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笑了,
声音洪亮:
“好!
好一个‘让每个农夫有田种’!
朕没看错你,
这‘农模’不仅种粮厉害,
心更齐。”
他弯腰扶起张小三,
把田契重新塞给他,
又对身边的内侍说:
“传朕旨意,
润疆再划拨五百亩良田,
分给归附的西域农户,
每户三亩,
免三年租税。
张小三的10亩,
朕再追加5亩,
不准推!”
张小三眼圈红了,
再次磕头:
“谢陛下!
草民一定把田种好,
再教更多人种粮,
不辜负陛下的恩典!”
“起来吧。”
嬴政亲手把鎏金奖牌挂在他脖子上,
奖牌上刻着“大秦农模”四个大字,
还嵌着一粒小小的波斯麦图案。
“朕不要你只种好自己的田,
要你做‘农模’的样子——
把润疆的经验带到关中,
带到北境,
让更多农夫学会种新种、用新农具,
这比100亩良田更重要。”
陈农官这时上前奏道:
“陛下,
臣已安排小三开春后去北境农站,
教丁零人种波斯麦、搭保温棚,
再带墨家的新农具过去,
保准北境的亩产再提一成。”
“好!”
嬴政点头,
目光扫过全场,
声音透过铜制扩音筒传遍馆内:
“大秦二五计,
粮安为根本。
张小三一个少年,
能在润疆干出一番事,
靠的不是运气,
是踏实、是肯教、是心里装着百姓。
朕今天表彰他,
就是要告诉所有人——
不管你是老秦户、西域人,
还是归附的部落民,
只要肯为大秦种粮、为民生出力,
朕就赏!
大秦的良田,
要给最会种、最愿教的人!”
人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王大伯抹着眼泪笑:
“俺就说小三是好样的!
明年俺也去北境,
帮着小三教种地!”
阿木举着农具图喊:
“俺带西域的乡亲学堆肥!
让润疆的盐碱地,
全变成高产田!”
曹平也高声道:
“墨家工坊赶制一百台新播种器,
跟着小三去北境!
农墨同心,
保准北境粮产翻番!”
嬴政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对张小三道:
“你看,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但你这‘农模’的样子,
能带动一群人、一片地。
明年秋收盘点,
朕要在咸阳宫摆宴,
听你讲北境的丰收故事。”
张小三用力点头,
握着播种器的手更紧了。
阳光透过窗棂,
照在他脖子上的奖牌上,
反射出的光,
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那是丰收的光,
是希望的光,
是大秦粮安根基上,
最温暖的光。
当天傍晚,
张小三跟着陈农官、曹平走出农科馆,
王大伯、阿木早已在门口等着,
手里捧着刚烤好的麦饼,
是用他在润疆种的波斯麦做的,
喷香扑鼻。
“小三,快尝尝!”
王大伯递过麦饼,
“这麦饼,
比去年的更筋道,
明年种在渭水的田上,
准更好吃!”
张小三咬了一口,
麦香在嘴里散开,
甜丝丝的。
他望着远处的渭水,
仿佛看到了15亩良田上,
波斯麦随风起伏,
农户们用着新播种器,
笑着、忙着,
远处的粮储库,
堆得越来越满。
“陈农官,”
他突然开口,
“开春去北境,
能带上阿木吗?
他懂西域人的习惯,
教起来更方便。”
陈农官笑着点头:
“正有此意。
你带技术,
他带人脉,
曹平带农具,
咱们去北境,
再种出一片好田!”
曹平拍着他的肩:
“放心!
新的曲辕犁、保温棚零件,
俺都备好了,
到了北境,
让丁零人见识见识,
大秦的‘农模’和新农具,
有多厉害!”
张小三笑了,
把奖牌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
又咬了一大口麦饼。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直延伸到渭水岸边,
延伸到那片即将播种的良田上——
那里,
藏着“农模”的初心,
藏着农墨的默契,
藏着大秦二五计里,
最坚实、最动人的丰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