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疆流沙农站的露天粮囤前,陈农官蹲在地上,
捡起一把发霉的波斯麦,眉头拧成了疙瘩。
刚收的五十万石新麦,露天堆了不到半月,就因连日秋雨霉了三成,老鼠啃咬的缺口更是随处可见。
“这可咋整?”他对着曹平叹气,“西域今年收了五百万石,
关中、北境加起来更是超三千万石,露天储粮损耗快两成,
等到来年开春,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曹平刚从巧成城赶来,手里还攥着张衡画的粮仓图纸,闻言眼睛一亮:
“陈农官,俺们早有准备!
这是‘地下防潮粮仓’图纸,墨家新创的法子,
挖三丈深的地窖,铺石灰防潮层,装通风口,
粮食存里面三年不霉不蛀,损耗能降到一成以下!”
正说着,咸阳来的监工校尉李越带着文书赶到:
“陈农官、曹主事,陛下下旨了!
关中咸阳西郊、润疆流沙农站同步建地下粮仓,
墨家出技术,农家调人力,三个月内完工,务必把今年的新粮都存好!”
“三个月?”
王大伯扛着锄头路过,凑过来看图纸,“挖三丈深的地窖,
还得铺砖石,润疆的沙土地能撑住吗?别塌了砸了粮食!”
曹平笑着拍了拍图纸上的“夯土承重墙”:
“王大伯放心!这墙用‘三合土’(石灰、沙土、糯米浆)夯的,
比黑石城的城墙还结实,沙土地里挖三米深,稳得很!
俺们还带了‘洛阳铲’,先探地质,绝不出岔子!”
一、两地开工:农墨协同建粮仓
第二天,关中、润疆同时响起了夯土声。
润疆流沙农站的沙地上,五十名墨家工匠带着两百名农户开挖地窖——
先用洛阳铲探得地下三米无地下水,再用曲辕犁翻松表层土,
最后用夯锤把四周的土墙砸得紧实。
“曹师傅,这防潮层咋铺?
润疆的潮气虽小,可沙子存水,粮食还是会潮吧?”
阿木(西域农户)捧着石灰袋,满脸疑惑。
他在安息时见过地窖储粮,没半年就潮得发芽,对这新法子半信半疑。
曹平蹲下身,演示着铺层:“先铺一尺厚的木炭,吸潮气;
再铺半尺石灰,杀霉菌;最上面铺木板,木板缝用沥青封死,
粮食直接堆在木板上,保准干燥!” 农户们跟着学,
王大伯抡着夯锤砸土墙,力道十足:“这三合土真黏!
砸完跟石头似的,再也不怕老鼠打洞了!”
关中咸阳西郊的工地更热闹——这里的黄土层厚实,
墨家直接挖了十个连体地窖,每个地窖长五十丈、宽二十丈,能存两百万石粮。
陈农官带着农科学生核对粮源:“关中今年收粟米一千万石,
润疆五百万石,北境三百万石,岭南两百万石,
总共两千万石新粮,加上旧粮两千万石,正好能装满四十个地窖!”
可刚挖了五天,润疆工地就出了问题——一处地窖挖到两米深时冒出水珠,沙土瞬间变软,差点塌了。
阿木吓得往后退:
“我说不行吧!沙土地挖深了就渗水,这粮仓算白挖了!”
曹平却没慌,让人搬来墨家造的“排水陶管”:
“这管子一头通地窖,一头引到孔雀河,水能顺着管子流走,
再在墙根加一层黏土防渗层,保准没事!”
工匠们连夜铺陶管、抹黏土,第二天再挖,地窖里干干爽爽,连一点潮气都没有。
消息传到咸阳,嬴政特意派李斯来看进度。
李斯站在关中的地窖里,摸了摸防潮层,又看了看通风口(高出地面三尺,防雨水倒灌),
忍不住赞道:“墨家的技术真精妙!这地窖比露天粮囤强十倍,
存粮四年都不成问题,陛下见了定然高兴!”
二、粮仓细节:防潮防鼠,存粮安心
一个月后,两地粮仓的主体工程完工。
润疆的三十个地窖排成三排,地面上只露出通风口和入口,
远远看去像一片矮土丘;关中的四十个连体地窖更气派,
入口处用砖石砌成拱门,刻着“大秦粮储库”五个大字,门口还有秦军守卫。
曹平带着农户们做最后的“验收”——往地窖里堆了十石新麦,
封上入口,三天后打开一看,麦粒干燥饱满,一点没潮。
王大伯抓了一把麦,放在嘴里嚼了嚼,惊喜道:
“跟刚收的一样!
以前露天堆三天就发潮,这地下粮仓真是宝贝!”
阿木的西域农户们更在意防鼠——安息的地窖总被老鼠光顾,一年损耗近三成。
曹平指着地窖墙角的“防鼠沟”:“这沟深一尺、宽一尺,里面铺碎玻璃和石灰,
老鼠敢进来就别想出去!通风口还装了铁网,连麻雀都飞不进!”
他说着,扔了块饼进沟,果然没一会儿就传来老鼠的惨叫,农户们顿时放了心。
粮食入仓开始了。
墨家的“运粮车”派上了用场——车轮装了轴承,推起来不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