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这秧苗,叶子绿得发亮,根扎得深,七月准能收满仓!”
三、七月丰收:稻穗压弯秆,新米香满寨
七月的岭南,骄阳似火,梯田里的占城稻却长得格外好——
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风一吹,麦浪(稻浪)翻滚,连空气里都飘着米香。
周农官带着族人开始收割,墨家送来的“曲辕犁”派上了用场,
犁头轻轻一割,稻穗就掉下来,比用石镰快三倍。
“阿朵,你看这稻穗,颗粒多饱满!”
周农官拿起一束稻穗,搓出米粒,递到阿朵手里,
“这就是你春天插的秧,长多好!”
阿朵捧着米粒,笑得眼睛都眯了:
“真的是俺插的?
这米好白,比粟米好看多了!”
收割完,族人把稻子晒在寨外的空地上,金黄的稻谷堆成小山。
周农官让人架起“脱粒机”(墨家改良的新农具),摇动手柄,
稻谷就从稻穗上脱落,省了不少人力。
木呷蹲在旁边,数着脱好的稻谷,笑得合不拢嘴:
“周农官,这一亩地收了快六石!
比粟米多了三倍!
俺们寨子里的人,今年冬天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晚上,寨子里摆起了“新米宴”,用刚煮好的占城稻米饭,
配着澜沧江的鱼、山里的腊肉,香飘满寨。
阿朵端着一碗米饭,递给周农官:
“周农官,您快吃!
这饭真软,比麦饼还香!”
周农官接过碗,看着满寨的笑脸,心里踏实得很:
“这只是早稻,八月咱们种晚稻,十二月还能收一次,
到时候咱们的粮仓,能堆得比寨门还高!”
四、推广双季种:岭南变粮仓,粮安助二五
早稻丰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岭南,周边的滇越、百越部落都来黑木寨学习。
周农官把育秧、插秧、排水的方法写成“岭南双季稻种植手册”,
用简体字和滇越文两种文字,分给每个部落,
还让墨家多送些水车、曲辕犁来,帮大家开荒种稻。
项庄也从澜沧江对岸赶来,看着满梯田的稻子,笑着对周农官说:
“以前岭南人靠打猎、种粟米过活,现在有了占城稻,
能种双季,这里要变成大秦的‘岭南粮仓’了!
商队以后从这里过,再也不用带太多粮,能多运些彩布、铁锅来!”
梅鋗劝降的百越部落首领岩松,也带着族人来学种稻:
“周农官,俺们芭蕉寨旁边有水田,您也教教俺们种双季稻,
以后俺们部落,也能给大秦送粮食!”
周农官点头:
“没问题!
咱们岭南水多,到处都能种占城稻,明年咱们把梯田扩到澜沧江两岸,让所有部落都能种上,都能吃饱饭!”
秋收后,周农官给咸阳写了奏折,里面说:
“岭南占城稻早稻试种成功,亩产六石,晚稻已播种,预计十二月丰收。
年内计划推广五千亩,岭南粮储可增三万石,
能养活两万百姓,为二五计‘南守’提供粮安保障。”
嬴政看到奏折,立刻下旨:
“嘉奖周农官,墨家工坊加造水车、脱粒机,
陈农官多送占城稻种子,务必让岭南双季种惠及所有归附部落!”
站在澜沧江岸边,周农官望着远处正在开荒的梯田,
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只是岭南农业革新的开始,
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占城稻、更多的新农具,
让岭南从“蛮夷之地”变成“大秦粮仓”,为二五计的“粮安大秦”,添上最坚实的一笔。
风掠过稻田,晚稻的秧苗轻轻晃动,像一片绿色的希望。
木呷、阿朵、岩松……所有岭南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用双手种下丰收,
种下安稳,种下属于大秦、属于所有人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