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头跟着士兵们运木材,还跟鲜卑的年轻人学打猎。
有天,他们一起打了只鹿,鲜卑人用鹿肉煮了锅汤,邀请小石头一起吃。
“你们秦人真好,不像以前的匈奴人,一来就抢东西。”
一个鲜卑少年说。
小石头笑着说:
“俺们大秦是要跟你们一起过好日子,不是来抢东西的。
以后,你们要是种麦缺人手,俺们还能帮你们!”
木材运下山后,一部分被装上商队的马车,送往巧成城和辽东半岛;
另一部分留在了山寨附近,拓跋烈带着族人,用这些木材盖起了暖棚——木架用的是红松,
屋顶盖着茅草,里面还垒了火墙,比以前的土坯房暖和多了。
王翦看着盖好的暖棚,又看了看远处运木材的商队,对蒙武说:
“这万立方米木材,是咱们东拓辽东的根基。
有了木材,驿站能修,渔盐栈能建,学堂能盖,鲜卑人能归附,
这才是真正的‘拓土’——不是只把旗子插在山上,是让土地活起来,让百姓安下来。”
蒙武点头:
“老将军说得对!
以后,辽东的人能用上这里的木材,这里的鲜卑人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大秦的二五计。”
四、东拓新程:民心归秦,山林焕新
半个月后,王翦带着军队继续东拓,拓跋烈带着几个鲜卑人,
主动当起了向导——他们熟悉大兴安岭的地形,
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有猎物,帮秦军省了不少力。
临走前,拓跋烈把一把用红松做的木弓送给王翦:
“老将军,这弓送给你,感谢你们不杀俺们,还让俺们过好日子。
以后,要是有其他鲜卑部落不服大秦,俺们帮你们劝降!”
王翦接过木弓,回赠了他一把巧成城造的铁刀:
“以后,大兴安岭的木材,就拜托你们帮忙照看了。
等辽东安定了,俺会让扶苏公子派先生来,
在你们这里设学堂,让孩子们都能读书。”
秦军离开后,大兴安岭的山寨渐渐热闹起来——商队的人经常来这里收木材,
农科学生来教鲜卑人种耐寒麦,医官队来给族人看病。
阿月(拓跋烈的女儿)跟着先生学秦字,很快就学会了写“大兴安岭”“红松”“大秦”,
还在木头上刻下这些字,挂在山寨的门口。
而王翦带着军队,一路向东,靠着拓跋烈的向导,顺利穿过了大兴安岭,抵达了辽东半岛。
在这里,他们用从大兴安岭运来的木材,建起了第一座渔盐栈,
还设了户籍官署,让归附的鲜卑人和辽东人,都成了大秦的百姓。
夕阳下,王翦站在辽东半岛的海边,望着远处运木材的商队,
心里踏实得很——东拓辽东的第一步,走得稳,走得实。
他知道,这万立方米木材,不仅盖起了渔盐栈和驿站,
更盖起了鲜卑人与秦人的信任,盖起了大秦东拓的未来。
海风带着木材的清香,吹在脸上,王翦仿佛看到了几年后的辽东:
渔盐栈里晒满了雪白的盐,学堂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商队的马车在驿站间穿梭,鲜卑人、辽东人、秦人笑着打招呼——这,就是他想要的东拓,
也是大秦二五计划“融得进”的真正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