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 第162章 移民实边:关内迁民,稳固根基

第162章 移民实边:关内迁民,稳固根基(1 / 2)

关中的麦浪刚泛出青绿,驰道上的尘土已卷成了长龙。从咸阳到河西的千里驿道上,绵延数十里的迁民队伍正缓缓西移——牛车拉着锅碗瓢盆,孩童抱着祖辈传下的陶瓮,壮年男子扛着曲辕犁,老人们拄着拐杖,目光里既有对故土的不舍,更有对西域的期盼。这是大秦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实边,三个月内,将有五十万关内百姓,踏上前往天驷、润疆、巧成、定远四城的路。

一、迁民西去:从关中到西域的千里长卷

陈留郡的张老三坐在牛车上,怀里揣着官府发的“迁民凭券”,上面用朱砂写着“润疆城,田十亩,牛一头,房三间”。车轱辘碾过驰道的车辙,发出“咯吱”的轻响,他时不时撩开布帘,看一眼身后跟着的妻儿——儿子狗蛋正拿着新分的木剑,在队伍里追跑,媳妇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正哼着楚地的歌谣。

“歇脚了!”驿卒的吆喝声传来,队伍在路边的驿站停下。张老三扶着媳妇下车,驿站的伙夫正往大锅里倒粟米,蒸汽裹着麦香漫过来。“每人一碗热粥,两个麦饼!”伙夫嗓门洪亮,手里的木勺敲得铁锅当当响。

邻车的李寡妇正给孩子喂粥,她原是魏人,丈夫去年病死,家里没了顶梁柱,听说西域“给田给房,生娃有奖”,咬着牙报了名。“张大哥,”她指着驿站墙上的告示,“你看润疆城的水渠图,比咱陈留的宽多了,说是能浇百亩地呢。”

张老三凑过去看,告示上画着孔雀河支流的走向,渠岸用夯土加固,每隔三丈有个闸口。旁边还有行小字:“凡迁民开荒超二十亩者,再免两年税。”他摸了摸怀里的凭券,忽然觉得手里的曲辕犁沉了不少——那不是农具,是日子的指望。

这样的迁民队伍,每日有近百支从各郡出发。上郡的牧民赶着羊群,要去天驷城的草场;南阳的织匠背着织机,目标是巧成城的工坊;临淄的盐商带着伙计,想在定远开新铺。为了让他们走得安稳,官府在驰道沿途设了五十座驿站,每站配医官、农官各一名,备着治风寒的药、防渴的水,还有西域的风土图谱——教他们认骆驼、辨青稞、防沙暴。

“这图谱管用!”一个来自邯郸的老兵指着图上的“沙暴预警”,“前日过河西,见天边发黄,咱赶紧跟着驿站的人躲进土屋,果然半个时辰后就刮起了大风,没伤着一个人。”

队伍行至河西郡界时,牡丹派来的接应队已在路边等候。为首的农官举着“润疆城”的木牌,见了迁民就喊:“润疆城的往这边走!新麦种已备好,到了就能下种!”张老三跟着木牌走,忽然看见远处的戈壁上,有人正挥着锄头开荒,黑色的土地在阳光下泛着油光——那是早来半个月的迁民,已经开始刨地了。

二、四城安置:各有侧重,落地生根

润疆城的城门刚砌到丈高,门内已挤满了新来的迁民。牡丹站在城门口的高台上,手里拿着花名册,声音透过铜喇叭传开:“陈留郡张老三,田在渠南十号,牛棚第三间;邯郸李寡妇,田在渠北八号,隔壁就是织匠营,方便你学手艺!”

张老三跟着指引,找到自己的地块。田埂已经犁好,旁边拴着一头黄牛,牛背上还搭着新织的草垫;不远处的土屋刚盖好,屋顶的茅草还带着潮气,炕洞里的火正旺,暖得人直想打瞌睡。“这炕比咱老家的土炕热乎!”媳妇摸着炕面笑,狗蛋已经在屋里打起了滚。

更让他惊喜的是,农官带着几个西域新户来帮忙。为首的西域汉子叫“阿木”,去年还是俘虏,如今已能说半口秦话,他指着地边的水渠,用手比划:“水,够够的,种麦,收多多。”张老三递给他一个麦饼,阿木咧嘴笑了,露出两排白牙。

天驷城的安置则带着牧味。张良站在草场边,看着上郡迁来的牧民给西域的母马配种。“用大秦的公马配大宛母马,生下来的马驹,又能拉车又能打仗!”牧民老王拍着马脖子,他带来的二十匹母马,已经有五匹怀了驹。旁边的西域牧户正学着搭秦式马厩,用芦苇和夯土做顶,“比咱以前的毡房抗风!”一个老牧人摸着马厩的柱子,眼里满是新奇。

巧成城的工坊区,曹参正给南阳织匠分织机。“这是楼兰的织锦技法,”他展开一匹绣着骆驼的锦缎,“你们试着把蜀锦的花纹掺进去,织出‘秦锦’,赏钱百贯!”织匠们围过来看,手指在锦缎上轻轻划过,眼里闪着琢磨的光。不远处的铁匠营,墨家的弟子正教西域铁匠用“灌钢法”锻铁,火星溅在他们脸上,映得通红。

定远主城的街道上,萧何忙着给临淄盐商分铺面。“巧成城的精盐要从这里过,”他指着铺面后的仓库,“存盐的陶罐我让人备好了,用草木灰封口,防潮!”盐商们点头哈腰,心里早算开了账——西域的盐价是关内的三倍,这铺面就是个聚宝盆。

三、政策生根:开荒、生娃、发明,样样有奖

迁民们在四城落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荒。润疆城的渠两岸,每日天不亮就响起锄头声。张老三带着狗蛋,把官府给的十亩地拓成了十五亩,连渠边的边角地都没放过。“再刨五亩,就够二十亩了!”他擦着汗,看着翻起的黑土,心里比喝了蜜还甜——官府说了,超二十亩,再免两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