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对扶苏的毁灭性影响:
儒家理想的殉葬:
扶苏的核心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源于儒家
“仁政”、
“王道”思想。
焚书,烧掉的是承载他信仰的
《诗》
《书》
《礼》
《春秋》
是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智慧结晶;坑儒,活埋的是他精神上的同道、师长(如淳于越的弟子门人)和坚持理想的士人。
他亲眼目睹、甚至被迫主持了对自己信仰根基的系统性毁灭。这无异于精神上的凌迟。
“道”的幻灭:
他所坚信的
“以仁德治天下”、
“教化万民”的“道”,
在父皇绝对的权力意志和血腥镇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不堪一击。他毕生追求的信念和价值,被证明在秦帝国是“无用”甚至“有害”的。这种幻灭感掏空了他存在的意义。
有了“掘墓人”的耻辱:作为名义上的“典籍整理”主持者,
他被钉在了这场文化浩劫的耻辱柱上。天下士人不会区分他的被迫与无奈,只会视他为助纣为虐、亲手埋葬圣贤之道的叛徒。
这种道德上的负罪感和耻辱感,日夜啃噬着他的灵魂。
孝道与道义的煎熬:
他既是儒家弟子,
又是秦始皇的儿子。
对父皇的敬畏与孝道,与对儒家道义的坚守,发生了最激烈、最不可调和的冲突。遵从父皇意味着背叛信仰,坚持信仰意味着对抗父皇。这种撕裂让他痛不欲生,陷入巨大的精神痛苦和人格分裂。
始皇让他主持此事,本就有消耗、
敲打和考验之意。
扶苏的无力、
痛苦和试图微弱的抗争(如想保护部分典籍),在始皇和李斯眼中,恰恰证明了他的
“软弱”、
“优柔寡断”和
“不堪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