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郊 :欣家庄广袤田野
二月中旬,春寒料峭,但泥土已开始解冻,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草木萌发的清新。一幅生机勃勃却又暗藏玄机的春耕图卷正在展开:
繁忙、充满希望,但也带着新秩序建立初期的紧张与磨合。
长安城郊:官田与民垦示范
在疏浚一新的水渠旁,由长安县廷(实际受公子欣影响)直接管理的官田上,一片热火朝天。
这里成了公子欣推广新农具的核心阵地。十余架崭新的曲辕犁在健牛或骡马的牵引下,由精壮农人(多是安置的老兵或可靠佃农)操作。
犁铧轻松地切开湿润的土壤,翻起深褐色的泥浪,效率远高于周边仍在使用老旧直辕犁的田地。
新招揽的农家弟子穿梭田间,大声指导着犁地的深度、行距,示范着“代田法”的垄沟规划(将土地分成沟垄,作物种沟中,利于保墒防风)。
他们身边跟着长安县廷派来的“劝农吏”,记录着效果。
许多自耕农和小地主被这新奇高效的景象吸引,围在田埂边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啧啧,看那犁!一个人一头牛,一天能犁俺们三天的地!”
“挖得深啊!这地气都翻上来了,庄稼肯定长得好!”
“就是不知道贵不贵?俺那小破地,买得起不?”
不远处临时搭起的棚子里,赵伯带着几个徒弟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面前排起了长队,都是来咨询或登记租赁曲辕犁的农户。租赁条件优厚(押金低,租金可用秋粮抵偿),极大地降低了使用门槛,成为推广的关键。
在官田附近或稍远的水源充足处,划出了大片供招募流民垦殖的土地。这些拖家带口的流民,在钱先生派来的管事和赵伯徒弟的组织下,按户划分地块。
每户领到了基本口粮、少量农具(锄头、镰刀等)、最重要的是一份曲辕犁的优先租赁凭证以及农家编写的简易《代田耕作指南》。
老兵和有经验的农夫被组织起来,带领和指导新来的流民家庭开荒、整地、学习新技术。
虽然条件艰苦,但看着属于自己的土地,吃着官府发的粮,人们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干劲儿十足。
老吴带着医馆学徒和招揽的医家,定期到各个屯垦点巡诊,预防春季易发的风寒、腹泻,处理劳作中的小伤,稳定人心。
广袤田野的“交响乐”:
欣家庄的田野规模远超长安城郊。得益于冬日的水利建设(引溪水灌溉)和集中力量的开荒,大片平整肥沃的土地铺展在秦岭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