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多集中于具体民生疾苦(如徭役负担、地方吏治),是舆情风向标。
交锋亮点:
法 vs 儒:仁政与法治的碰撞(主战场):
儒家(温和派):“治国之道,德主刑辅。
陛下扫六合,一天下,功盖三皇五帝。
然天下初定,民力待复。
当施仁政,轻徭薄赋,宽刑省狱,使民休养生息,方能固本培元,成就万世之基。” (试图将“仁政”包装成巩固帝国统治的手段)。
法家(李斯或其弟子)厉声反驳:
“荒谬!
秦以法立国,
以法强兵,
方有今日!
‘仁政’?
乃迂阔之谈!
六国何以亡?
法令不行,贵戚擅权!
今陛下行郡县,明法度,使黔首皆知耕战,各安其分,此乃大仁!
所谓轻徭?
骊山陵、阿房宫、驰道、长城,哪一样不是利在千秋?
赋税刑狱,皆依法而行,何宽之有?”
言辞犀利,扣着“依法治国”和“帝国工程必要性”的大帽子。
扶苏的平衡:他可能赞同儒家“爱惜民力”的核心,但必须维护法家主导地位:
“二位所言皆有至理。
法乃国之筋骨,不可废弛;
民乃国之根本,不可轻伤。
当在严明法度之下,体察民情,使役有度,刑当其罪。此方为长久之道。” 。
道 vs 法:无为与有为的争论:
道家(黄老):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今帝国工程浩大,征发无度,民力疲敝,怨声载道(此词需谨慎)。
何不效法文景(此时尚无文景,意指上古贤君),与民休息?
官府少干预,顺其自然,民自富足,国自安宁。” (直指时弊)。
法家(反击):
“无为?乃放任自流!六国余孽未靖,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内有奸邪!
不集中国力,何以守土安邦?
不兴大工,何以彰显天威,震慑宵小?
官府若不有为,则豪强并起,盗贼横行,谈何安宁?”
(以国家安全和秩序为名驳斥)。
扶苏的倾向:
他内心或认同道家“与民休息”,
但只能折中:“道家‘无为’之精义,在于顺应天道,不妄为。
帝国大业,亦需顺应时势。工程调度,当计其长远之利与眼前民生之艰,求其平衡。”
农、墨的“技术流”展示:
农家:详细讲解代田法、区田法如何提高亩产,
展示精心选育的粟麦良种,提出兴修小型水利的建议。
务实内容得到扶苏和部分官员的赞许,但李斯等法家认为
“小技耳,不及耕战根本”。
墨家: 演示改良的云梯、连弩模型,
介绍用于水利的“桔槔”、“辘轳”如何省力高效。强调“节用”、
“非攻”理念应体现在爱惜民力、不滥用武力上(巧妙避开政治)。
其技术受到军方(王贲、蒙恬)的浓厚兴趣。
大谈秦得水德,尚黑,代周火德乃天命所归。
论证帝国工程(如建极庙、修驰道以沟通“地脉”)符合天象地理,
能保国泰民安。其言论为帝国正统性和大工程背书,深得始皇(幕后关注)和李斯欢心,但也让其他学派暗觉荒诞。
六国贵族与江湖代表的“沉默”或“诉苦”:
六国贵族代表多吟诵故国诗篇,谈论礼乐文化,小心翼翼避免任何政治联想。
发言如同走过场,眼神中藏着警惕与疏离。黑冰台密探紧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和私下接触。
江湖游侠代表被严格限制发言,只能泛泛而谈
“民间尚武精神可为国家所用”。
商贾、乡绅则大吐苦水:徭役太重导致田地荒芜,地方小吏盘剥过甚,请求朝廷关注。
这些声音被扶苏认真记录,承诺“上达天听”,
但李斯等认为这是“刁民”抱怨,不足为虑。
始皇的“满意”与“不满”:
满意: 大会成功举办,展示了帝国“包容”姿态(虚假的),分化了部分势力;法家成功压制了儒家、道家的“挑战”,维护了正统;
阴阳家的“天命论”得到宣扬;农、墨的实用技术或有价值;六国贵族噤若寒蝉,目的达到;黑冰台收集了大量情报。
不满:扶苏的表现未能完全达到期望。其“调和”立场显得优柔寡断,对儒家明显的偏袒(在始皇看来)和对民生疾苦的过分关注,暴露了其思想与现行政策的深刻分歧。始皇可能更加确信扶苏的“仁弱”不堪大任。
扶苏的失落与压力:他深感无力。本想借机推动一些温和改革,却发现阻力重重。李斯的强势、各方的算计、父皇的冷眼,让他意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他与始皇及李斯集团的裂痕加深。
李斯的警惕与行动: 儒家和道家的言论让他警惕,扶苏的态度更让他不安。他可能借机:
进一步打压咸阳城内“非议朝政”的儒生。
加强对扶苏及其身边人(如蒙恬、亲近儒臣)的监视。
在始皇面前强化对扶苏“不合时宜”思想的负面评价。
诸子百家的处境:
法家:地位更加巩固。
儒家:温和派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激进派可能遭清洗。
道家:黄老“无为”主张被批驳,影响减弱。
农、墨:其技术价值被认可,但政治主张被忽视或压制。
阴阳家:因“服务政治”而获得官方青睐。六国余孽: 部分意志不坚定者可能被震慑,暂时收敛;
但核心分子则从这场“皇帝的新衣”般的盛会中,更看清了秦帝国的虚伪和高压,反抗意志可能更加坚决,行动更加隐蔽。
长安府邸可能通过蒙毅或其他渠道,获知大会详情,尤其是农、墨的技术信息,以及朝廷对民生问题的态度(忽视),为其在欣家庄的实践提供参考和警示。
部分在大会上不得志、甚至感到危险的务实派人才(如农家技术专家、墨家工匠),可能成为公子欣暗中招揽的对象,为欣家庄的农业、工坊建设添砖加瓦。
扶苏的处境恶化,预示着未来储位之争的残酷。公子欣需更加谨慎,避免过早卷入漩涡,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变局中定位自己。
这场由始皇导演、扶苏主演的“百家争鸣”大戏,在表面的学术交流与暗中的刀光剑影中落下帷幕。
它未能解决帝国的根本矛盾,反而加剧了思想的禁锢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埋下了更深的伏笔。而远在长安的公子欣,正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他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