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百家争鸣(1 / 2)

始皇思索再三,准备由公子扶苏组织一场盛大的文学交流盛会, 始皇此举堪称一石多鸟,既是对六国余孽的震慑与分化,也是对扶苏的考验与展示,更是对帝国未来思想走向的一次试探性梳理。

这场“咸阳论道”,注定暗流汹涌:

高压下的“怀柔”假象:

黑冰台与地方官府对六国余孽的清洗正如火如荼,血腥味弥漫。此时召扶苏回京主持“百家争鸣”,

释放出一个复杂信号:帝国并非一味高压,它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可控范围内的),展现“海纳百川”的气度(哪怕是虚假的)。

这能分化瓦解部分意志不坚定、只求安稳的旧贵族和学派,也给天下人(尤其是士林)一个“开明”的印象,缓和紧张局势。

扶苏的“考场”:这是对扶苏政治智慧、控场能力、思想倾向的一次重大考验。

扶苏素以仁厚、亲近儒家闻名。始皇要看他:

能否在“争鸣”中平衡各方,维护帝国利益和法家主导地位?

能否识破并压制那些借“学术”之名行“非议”之实的言论?

其“仁政”理念是否可控?是否会沦为攻击现行政策的工具?

思想的“大熔炉”与“照妖镜”:

熔炉:始皇或许真有一丝想法,想看看在法家框架下,能否吸纳百家之长(如农家的精耕、墨家的器械、阴阳家的天文历法),为帝国所用。

照妖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公开的“诱捕”和“甄别”。

让心怀异志者(尤其是那些依附旧贵族的学派领袖、江湖魁首)在帝国中心、在皇帝眼皮底下表演!谁是真学术?

谁是包藏祸心?

谁可用?

谁当诛?

一目了然。黑冰台的密探将遍布会场内外。

震慑与分化六国贵族:邀请“各国贵族”参会,本身就是一种强大威慑。

让他们亲眼目睹帝国的强盛、咸阳的威严、以及这场由储君主持的盛会。

同时,公开场合的言论和站队,也将成为分化他们的工具。亲秦者或可获赏,首鼠两端者将被记录,死硬分子则暴露无遗。

接到旨意,扶苏心情复杂。

他深知此任务艰巨,是机遇更是巨大风险。他带着蒙恬的忧虑(担忧咸阳政治漩涡)和自己的理想(或许想借此平台推行仁政理念),风尘仆仆赶回咸阳。扶苏深知需谨慎平衡。他可能:

倚重蒙毅:蒙毅地位尊崇,熟悉朝堂,且立场相对中立,可协助把控大局。

选用几位德高望重、相对温和的大儒(如伏生、叔孙通),负责具体学术议程安排,体现儒家存在感。

纳入法家代表:李斯及其核心弟子必然参与,这是底线。扶苏需与之共事,甚至在某些环节“借力”法家的组织能力。

邀请其他学派“务实派”:如精通水利农事的农家许行一脉、擅长器械制造的墨家工匠派、通晓天文历法的阴阳家邹衍后学等。

议题设置(紧箍咒下的“自由”):

核心议题必围绕

“富国强兵”、

“长治久安”、

“顺应天时(阴阳)”、

“利国利民”展开。

敏感话题如“分封与郡县”、

“严刑峻法利弊”、

“上古三代之治”等,

可能被允许讨论,但需在“如何更好服务于大秦”的框架下,并由主持者(扶苏)严格把控尺度。

任何影射攻击始皇帝、质疑帝国统

一、煽动复辟、宣扬鬼神惑众(过度谶纬)的言论,将被立即制止并严惩。

选在象征帝国威仪的场所(如章台宫前广场或新建的某座宏伟大殿)。

安保级别极高,由卫尉军、中尉军及黑冰台便衣密探共同负责,明岗暗哨密布,确保“只闻争鸣,不见刀兵”,但刀兵随时准备。

-“百家争鸣”盛况(暗藏机锋):

官方代表:

扶苏(主持)、

李斯(法家领袖、丞相)、

蒙毅(上卿)、

冯去疾(右丞相)、

王贲、蒙恬(特许回京)、

各部高官。

诸子百家:

法家: 李斯门徒为主,气势正盛,强调

“法治”、

“耕战”、

“君主集权”,

是帝国官方意识形态的扞卫者。

儒家: 以鲁地大儒为主(伏生、叔孙通等),

温和派主张

“仁政”、

“德治”、

“教化”,

试图在法家框架内寻找空间;或有少数激进者(但不敢明言),隐含对严刑峻法的批评。

道家: 可能以黄老派为主(如盖公),

主张“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

暗合当下民力疲敝的现实,对过度征发徭役提出委婉批评。

墨家:以“务实工匠”代表为主,展示守城器械、水利工具,

强调“兼爱”、

“非攻”

但更突出“实用技术利国利民”,避开敏感政治话题。

农家:许行后学,专注于精耕细作、选育良种、防治虫害等具体农业技术推广,发言最“安全”。

阴阳家: 邹衍学派,

大谈五德终始、

天文历法、

祥瑞灾异,

为秦帝国统治提供神秘主义背书,但需小心“谶语”红线。

名家、纵横家等:可能式微,或依附于其他学派发言。

*

六国贵族代表: 各国旧王族旁支或失势但有名望的贵族(如齐田氏某支、楚昭屈景三姓后人、魏国信陵君旧部门客等)。

他们谨言慎行,多谈“文化传承”、“诗书礼乐”,绝口不提政治。是观察重点。

江湖组织\/民间代表:如游侠领袖(被严格监控)、

大商贾(如巴寡妇清的代表)、

地方乡绅耆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