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苏晓的登场(1 / 2)

她的话滴水不漏,既强调了程序正义,也给警方后续的调查预设了障碍。

“警方的一切行动都将依法进行。”秦风语气沉稳,“也请苏律师和韩先生理解,命案侦破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配合是自然,”苏晓接过话头,“但配合不等于无条件地满足所有要求。尤其是在目前证据并不指向我的当事人的情况下。”

双方你来我往,就问询的边界、证据的合法性、以及“配合”的限度展开了激烈的智力交锋。

苏晓言辞犀利,逻辑严密,时刻紧扣法律条文和当事人权益,试图为警方套上缛密的程序枷锁。

秦风则见招拆招,既要推进调查,又要确保程序上不留任何把柄。

在针对某个具体时间点韩兆文使用预付费电话的问题上,交锋尤为激烈。

“韩先生使用哪个号码是他的自由,警方无权干涉,更不能将此视为可疑行为。”苏晓坚决扞卫。

“我们需要了解他使用该号码的联系对象和内容,这关系到时间线核实和潜在线索。”秦风坚持。

“这涉及个人通讯秘密,除非警方能出示明确证据证明该通话与案件直接相关,否则我方无法提供。”苏晓寸步不让。

最终,这个问题暂时搁置。

然而,在这场唇枪舌剑的间隙,当就一些相对不那么敏感的背景信息进行交流时,苏晓的态度又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问询结束,整理文件的短暂空隙,苏晓仿佛不经意地对秦风提起:“韩家这潭水,比外人看到的要深得多。有时候,表面的利益冲突之下,可能藏着更久远的恩怨。”

她端起一次性纸杯,轻轻抿了口水,目光似乎没有焦点:“比如老一辈创业时的那些事……有些结,或许从来就没真正解开过。只是被时间和大势暂时掩盖了。”

她没有明指沈卫东,但话语间的指向性,对于正在调查“诅咒”源的秦风来说,再明显不过。

另一次,在讨论韩家内部权力结构时,苏晓又“无意”中点评道:“长房看似势弱,但毕竟名正言顺,有些老派的人还是认这个的。二房势头虽猛,终究少了点……底气。这种微妙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她似乎在暗示长房与二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韩奕之死可能带来的权力地震。

但她提供的这些信息,都极其模糊,像是随手撒下的面包屑,既可能引导秦风走向真相,也可能将他引入更复杂的歧途。

她严格把握着分寸,绝不触及任何可能直接损害其当事人韩建明核心利益的具体信息,始终站在律师的职业立场上。

这种有限度的、若即若离的“合作”,让苏晓这个角色在秦风眼中变得更加复杂难辨。

她既是竭力为当事人构筑防线的对手,又似乎是一个掌握着关键拼图、却不愿轻易交出的神秘知情者。

每一次与她的交锋,都让秦风对韩家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有了更惊心动魄的一瞥。

面对苏晓筑起的严密法律防线,秦风并未选择硬碰硬,而是更加精妙地运用起法律程序本身赋予的权力和讯问技巧。

在后续对韩家其他成员的问询中,他不再直接追问可能涉及核心秘密或容易引发对抗的问题,而是将问题拆解成看似无关紧要的碎片。

他会问:“您最后一次见到韩奕先生时,他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袜子?”或者“当晚书房台灯的亮度,您觉得和平时相比如何?”